目前分類:目錄學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獻學家著述查考順序建議表(依學期週數安排)

週次

進度

01

文章標籤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連結: http://120.126.128.164/list.php

本資料庫係由楊果霖老師建置而成,此為國科會計畫「古籍版本題記索引新編暨其相關分析」(NSC99-2410-H-305-073)的附屬成果,可供民眾查檢古籍書名、作者、版本、參考書目、卷頁等資料,附帶查詢藏印、藏地等資料,由於該計畫僅獲得一年期的計畫經費,已輸入近一百三十種書目資料的簡目,目前已能提供十五萬筆的資料,本資料庫的建置,可以有效彌補羅偉國、胡平編輯《古籍版本題記索引》查檢費時之失,也能增加其未錄書目,也為了因應本所教學之需,加入古籍數位化成果,以及諸多新刊叢書資料,讓讀者得以查檢到更多書目資訊。


文章標籤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連結: http://120.126.128.164:81/socrb/BibliInfoList.aspx

資料庫是由楊果霖老師負責建置而成,原國科會計畫「中國歷代藏書印記檢索系統暨其相關分析」(NSC 101-2410-H-305 -045 -)尚餘部分經費,原擬籌建「中國藏書學論著檢索系統」,以應藏書學研究之用,但為求經費利用的最大化,故擴大收錄的內容,乃擴大成為「中國文獻學論著檢索系統」,由於此一系統的建置,並非原來事先規劃而成,故雖以藏書研究為收錄重點,亦兼及其他文獻學的論著資料,而目前已提供59,617筆資料,但是由於資料的建置方式,係採取隨見隨錄的方式,再加上並非專心為之,是以本資料庫的內容,錯漏實所難免,而有重新訂補的必要。


文章標籤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果霖教授論著目錄

楊果霖,臺灣省新竹縣人,1968 年生,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博士。曾獲一次國科會甲等論文獎助,及十次國科會計畫主持人及一次共同計畫主持人。專攻圖書文獻學。現任台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古典文獻組教授。講授「文獻學理論與方法」、「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編纂學研究」、「敦煌學研究」、「目錄學研究」、「辨偽學研究」、「古籍數位化研究」等課程。著有《新舊唐書藝文志研究》、《朱彝尊「經義考」研究》、《《經義考》著錄「春秋類」典籍訂補》諸書,另有其他學術性論文三十餘篇。

期刊論文

1.      王三慶.楊果霖撰民國八十五年 《敦煌遺書總目索引》述評--《伯希和劫經錄》與索引之對應研究成大中文學報 第三期 頁一七一至頁二

  • 2.      楊果霖撰民國八十九年三月 羅振玉《經義考目錄.校記》研究   書目季刊 第三十三卷第四期 頁十五至頁三十三
  • 3.      楊果霖撰   民國八十九年三月一日《經義考》引文方式的分析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五期 頁一八七至二一
  • 5.      楊果霖撰  民國九十年三月三十一日 翁方綱《經義考補正》研究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 第七卷第一期 頁三四至五八
  • 6.      楊果霖撰  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三十一日 試析《曝書亭集》書籍跋文的價值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 第八卷第一期 頁九三至頁一一四
  1. 7.      楊果霖撰  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有關《經義考》著錄的幾項分析()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  第八卷第四期 頁九六至頁一
  2. 8.      楊果霖撰  朱彝尊《經義考》「剪裁之法」的運用析論  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醒吾學報第二十五期 頁二五五至頁二八二
  3. 9.      楊果霖撰  有關《經義考》著錄的幾項分析() 民國九十二年三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 第九卷第一期 頁一一一至頁一一四
  4. 10.  楊果霖撰   《經義考》「春秋類」刪略解題析論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醒吾學報第二十六期 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頁十三至頁三九
  1. 11.  楊果霖撰 四庫館臣補正《經義考》成果考論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 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第九卷第四期 頁九九至頁一二二
  2. 12.  楊果霖撰    《經義考》補正方案芻議 醒吾學報第二十七期 民國九十三年一月   頁七七至頁九三
  3. 13.  楊果霖撰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內府藏本」研究 醒吾學報 第二十九期 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頁七三至頁九
  4. 14.  楊果霖撰   《徵刻唐宋祕本書目》研究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 第一卷第三期 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頁一七至頁一三
  5. 15.  楊果霖撰   網路文史資源的檢討 醒吾學報 第三十期 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1. 16.  楊果霖撰   《天祿琳琅書目》考訂偽本圖書方法析論 書目季刊 40:3 民國95.12 9-29
  2. 17.  楊果霖撰   乾隆時期「天祿琳琅」藏書的特點及其現象國家圖書館館刊九十五年第二期 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 頁一二七至一五四
  3. 18.  楊果霖撰    四庫館臣對於明版圖書的評論  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  第三卷第一期 民國九十六年一月一日頁一九至一二九
  4. 19.  楊果霖(201112月)。張穆撰著的學術特點析論。書目季刊,四十五卷3.1-19。(其它)。本人為第一作者。
  5. 20.  楊果霖(201205月)。朱彝尊對於後世學術發展的影響 。東吳中文學報,23,P247-P274。(THCI Core)。本人為第一作者。
  6. 21.  楊果霖(201206月)。《天祿琳琅書目》考辨古籍版本述評。國家圖書館館刊,101(1),23-50NSC 97-2410-H-266-006。本人為第一作者。
  7. 22.  楊果霖(201212月)。台北大學「古籍資料檢索系統」的建置及其應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4)P.75-92NSC 99-2410-H-305-073。本人為第一作者。
  8. 23.  楊果霖(201308月)。《天祿琳琅書目》鑒別版刻優劣之法析論。人文集刊,10,1-24NSC 97-2410-H-266-006。本人為第一作者。
  9. 24.  楊果霖(2014年)。台北大學「 中國歷代藏書印記檢索系統 」的建置及其應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已接受)。NSC 101-2410-H-305-045。本人為第一作者。

研討會論文

1. 楊果霖撰  歷來補正《經義考》的成果綜述 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 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第九期 頁一至頁四十九

2. 楊果霖撰  「大學寫作」課程網路教室的經營心得 民國九十三年五月十一日 第二屆「語文能力表達」論文發表會論文 頁一至頁十七

3. 楊果霖撰 網路文史資源的應用與檢討 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一屆醒吾通識中心學術研討會論文

文章標籤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家補晉書藝文志比較研究(許慧淳)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研究
     正史經籍藝文志著錄典籍的研究
     石鼓文的著錄及影響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祁承燁《澹生堂藏書目》簡介


作者生平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集古錄》簡介

大綱

一、作者介紹

二、書目內容

三、成書動機

四、書目版本

五、書目價值

六、研究情況

七、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吉州永豐人今屬江西 ,仁宗天聖八年舉進士,甲科,初仕西京留守推官,後入朝為官,因參與朝政改革,性格剛烈正直,多次貶官外放,最終仕至參知政事。熙寧初,與王安石不和,以太子少師仕歸,熙寧五年閏七月卒,年六十六,死後特贈太子太師,諡文忠。歐陽修博極群書,得昌黎遺稿,苦心探索,遂以文章冠天下。晚號六一居士,謂集古錄一千卷、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鶴一雙也。

歐陽修一生歷經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學術活動涉及文學、史學、經學、金石學、譜牒學、詩話學、目錄學等諸多領域,均有首創性貢獻。其力倡文學革新,反西崑、斥太學,奠定平易流暢之文風,又借助行政力量,獎掖後學,被尊為詩文革新領袖,北宋文壇宗師。

書目內容

    集古錄是現存最早的金石著作,收錄自周武王迄於五代的金石拓本一千卷今存跋文四百二十篇,分輯十卷,此書始集於慶曆五年,初步成書於嘉祐六年1061,最終定稿於熙寧五年1072四月到閏七月間。歐陽修曾自稱“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金石遺文一千卷。“歐陽修集古碑千卷,每卷碑在前、跋在後,所存錄的一些碑銘內容並不見於史傳,往往是原始、真實的,具有高度史料價值,內容涉及“湯磐、孔鼎、祈陽之鼓、岱山、鄒嶧、會稽之刻石,與夫漢魏以來聖君賢士桓碑、彝器、銘詩、序記,下至古文、籀篆,分隸諸家之字書,皆三代以來至寶,奇怪偉麗,工妙可喜之物。

    歐陽修著集古錄目的在補正史傳之闕謬,以傳後學,包括補正史無傳者、史傳敘述闕漏者;證年號、年代互差、證人名、年壽、地名、官爵謬誤,證敘述史實舛誤,證史實修撰有據;糾史之妄為糾迷信荒誕、糾佛老虛妄。還考察典章制度,評議人物,涉及範圍廣,內容相當豐富。

     

     

    歐陽修將收集的金石銘刻真跡搨本,裝裱成軸,因為捲軸是隨得隨錄,而於每條之下附列原來卷帙的次第,並有更易補正之處。

    集古錄散佚於靖康之亂,因為碑刻在戰亂中散佚,後世所傳只有跋尾,故南宋以後諸書著錄的集古錄其實即為集古錄跋尾。周必大家塾所藏六一先生墨跡跋十首前漢五器銘云:靖康間公諸孫避難南行,不能盡載,乃取遺澤而棄舊刻。”與集古錄並行的還有集古錄目一書,是熙寧二年1069歐陽修命其子歐陽棐編錄的,由於集古錄只收錄四百多篇有題跋的搨本,大多數無跋尾的搨本並未收錄在內,集古錄目則包括了歐陽修家藏的金石搨本達一千種之多,彌補了這一缺憾。該書體例是僅列碑刻撰書人名姓氏、官位事實以及立碑年月,而不作任何考證評論,由於該書久佚,以致後世常將二書誤為同一書,幸而在宋人陳思寶刻叢編中保大量集古錄目內容。

成書動機

    歐陽修集古的內在因素除有學術使命,更有強烈的好古癖驅使,且這股好古癖主要是集中在,「古書文字」方面,因此歐陽修蒐集的古物並非一般骨董,而是與古文字相關的金石碑刻。對於自己的集古,歐陽修也表達自己對一般世人貪求的珍物珠寶是「無欲於其間」的,他喜愛的是不用冒險速禍、為世人容易忽略的古代鐘鼎刻石。 性顓而嗜古,凡世人之所貪者,皆無欲於其間。“ 歐陽修一再強調自己的嗜好是不同於流俗的,口氣中透露著些許的自豪。歐陽修真正下決心要將蒐集所得著成一書,乃是聽取許子春「集聚多且久,無不散亡,此物理也。不若舉取其要,著為一書,謂可傳久」的意見,這個著錄集古專書的想法在嘉祐四年寫給劉原父

的信中首次提到,但若不是有極大的興趣在背後支撐,恐亦不容易完成。

書目版本

     今存集古錄有四庫全書本、四留堂刊本,皆題做集古錄十卷;又有歐陽衡編校歐陽文忠公集本、四部備要歐陽文忠集本、四部叢刊歐陽文忠公集本、三長物齋叢書本、行素草堂金石叢書本、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本,皆題做集古錄跋尾十卷。

       集古錄散佚於兩宋之際,現存集古錄跋尾十卷本,係歐陽修題金石拓本之跋尾,經周必大整理歐陽衡重新編校,李逸安又據以整理點校,成為迄今最完善的版本。

書目價值

一、歐陽修集古錄為現存最早的金石著作。

二、對於歷史、文學、書法皆有評論考定,創獲良多,對金石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

        重大影響。

三、所錄碑文往往不見於史傳,是最原始、真實的,具有高度史料價值。

研究情況

◎蔡清和    歐陽修集古錄跋尾之研究─以書學、佛老學、史學為主

◎王宏生     集古錄著錄、流傳與版本

     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   28卷第4     20078月。

參考書目

 1.宋人傳記資料索引第五冊   昌彼得、程

元敏、王德毅、侯俊德主編    鼎文書局  

九十六年六月增訂三版

 2. 宋集珍本叢刊第四冊   四川大學古籍

整理研究所編    線裝書局    2004

3.古籍版本題記索引  羅偉國、胡平編

 上海書局出版    一九九一年六月

4.叢書集成續編  第九十六冊    新文豐出版社編輯部編    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     877月台一版

5.蔡清和    歐陽修集古錄跋尾之研究─以書學、佛老學、史學為主

6.王宏生     集古錄著錄、流傳與版本   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   28卷第4

     20078月。

7.電子資料庫:中國大百科智慧藏

8.網路資料  :李興祥  集古錄看歐陽修治學精神http://qkzz.net/magazine/1005-4677B/2009/02/3563297.htm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頃堂書目介紹

作者

千頃堂書目三十二卷,清黃虞稷撰。

黃虞稷,字俞邰,生於明崇禎二年(1629)卒於清康熙三十年(1691)。

清史稿.卷四百四十八.文苑傳載其生平曰:

      黃虞稷,字俞邰,上元人,本籍晉江。七歲能詩,以諸生舉鴻博,遭母喪,不與試。左都御史徐元文薦修明史,又修一統志,皆與(姜)宸英同。家富藏書,著千頃堂書目,為明史藝文志所本。

藏書背景

清順治五年(1648),錢謙益到南京黃氏千頃齋借書,遂與黃虞稷定交。錢謙益撰之黃氏千頃齋藏書記

         虞稷之先人少好讀書,老而彌篤。自為舉子,以迄學宮,修脯所入,衣食所餘,未嘗不以市書也;寢食坐臥,晏居行役,未嘗一息廢書也。喪亂之後,閉關讀,箋注數改,丹鉛雜然,易之前,手未嘗釋卷帙也。藏書千頃齋中約六萬餘卷。餘小子裒聚而附益之,又不下數千卷。惟夫子之于書有同好也,得一言以記之,庶幾劫灰之後,吾父子之名與此書猶在人間也。

藏書背景

黃居中,酷愛藏書,特建“千頃齋”藏書樓,用來珍藏典籍,畢生所收書籍積至6萬餘卷。

黃虞稷繼承父業,慎守善增,廣泛搜購他人流散市上的藏書,充實自己的珍藏。幾年間,黃虞稷在其父黃居中千頃齋藏書六萬餘卷的基礎上,增至八萬多卷,並易名千頃齋為千頃堂,成為江南屈指可數的大藏書家之一。

成書背景

康熙十九年(1680)徐元文薦黃虞稷入史館,康熙皇帝允其服滿後入京,俞邰遂於家中著手撰千頃堂書目,以為將來修明史藝文志之底稿。

收書體例

一、所收正文,以明人著作為主 ,明代以前悉不採錄。

二、元人入明者,依史例視為明人;明人之入清者,因集部別集類以登科年著錄詩文集,故在明代有科名者,悉收錄之。

三、明代即遭到禁燬之書之書,或入於正文,再加小注以說明,或直接書於小注之中。明人偽託前人之作,若為可考知者,亦同此法。

四、書目中所收附補以宋、遼、金、元為限,補宋皆宋史藝文志所未錄著,已有著錄者則不錄。

五、無論正文或附補,不知撰者名氏及卷數或不知書名者,均一併收入。

六、收錄不以眼見為限,凡有明人知撰述見於著錄,均收入之。

七、所著錄的圖書不考其存佚 ,凡可得知者悉著錄之。

書目分類

《千頃堂書目》採四部分類法。

〈經部〉分十二類:易類、書類、詩類、三禮類、論語類、禮樂類、春秋類、孝經類、孟子類、經解類、四書類、小學類。

 〈史部〉分十八類:國史類、正史類、通史類、編年類、別史類、霸史類、史學類、史鈔類、地理類、職官類、典故類、時令類、食貨類、儀注類、政刑類、傳記類、譜系類、簿錄類。

〈子部〉分十三類:儒家類、雜家類、農家類、小說類、兵家類、天文類、曆算類、五行類、醫家類、藝術類、類書類、釋家類、道家類。

〈集部〉分八類:別集類、制誥類、表奏類、騷賦類、總集類、文史類、制舉類、詞曲類。

著錄體例

千頃堂書目全書沒有總序,大類小類下也沒有敘錄,書目下無解題。小類的類目下,間或有小注,以說明本類的內容以及收書的範圍。

著錄各書均首錄作者名氏,其次為書名、卷數或冊數,以下或再加以小注。

小注:凡涉及篇目、敘錄等相關問題皆統括在小注之內。但每條小注沒有一定敘錄的準則。

著錄特點

特點:

立斷代書目之典範:因其為修明史藝文志之底稿用,因此為配合明史的編修,書目採以“斷代”為編輯體例。

開前朝補志的先河:因宋志闕漏甚多,遼金元三史無藝文志,遂取宋志所無,並遼、金、元三代著作撰成四朝補志,置各類之後,並標明朝代,依宋、遼、金、元次第排列。

首創以登科年代先後排列別集類的方式。

收錄大量的地方志:其中以金陵地區的地方文獻為多。如明南京政府的官制、名勝古蹟、鄉賢傳記、年譜等。

著錄缺點

缺點:

書籍歸類、分類亦有不當之處。

著錄體例未臻完備,沒有類目小序,無法看出其分類之旨。

卷目及敘錄或有或無,時詳時略,沒有定則。

所著錄書籍,除少數有注明版本外,大多略而不錄,不易考核。

所著錄的圖書不考其存佚,無法看出書籍存佚狀況。

書目的影響

直接影響明史藝文志之編輯體例及內容

間接影響清史藝文志

提供大量明人傳記資料

提供後人明代之文獻資料

開啟後代撰補志之風氣

研究情況

論文:

千頃堂書目研究周彥文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期刊:

千頃堂書目研究 周彥文 明史研究通訊 第1期 民75.09 66

千頃堂書目與明史藝文志之淵源關係周彥文  銘傳學報 22 74.03 395-419

千頃堂書目與明史藝文志之淵源關係 周彥文 銘傳學報 22 74.03395-419

蜀籍與千頃堂書目 封思毅 四川文獻 167 67.06 66-74

千頃堂書目校證 喬衍琯 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 29 66.11 139-149

論千頃堂書目經義考與明志的關係 喬衍琯 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 10:1   66.06 1-10

經義考所引千頃堂書目彙證 喬衍琯 書目季刊 6:3/4 61.3-58

晉江黃代父子及其藏書(千頃堂書目研究之一) 喬衍琯 文史季刊 1:2    60.01 21-29

明清以來學者補元史藝文志成果述考 何廣棪 樹仁學報 4 2008.0421-55

〈《四庫全書總目千頃堂書目考校孫瑾 文教資料 28:2008 128-129

黃居中父子與千頃堂書目》〉 牛亮紅 圖書與情報 2003.12  70-7178

論黃虞稷的目錄學成就 魏思玲 洛陽師範學院學報 19:03 2000.06 135-136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焦竑國史經籍志》簡介


焦竑之生平

l  早期

    明嘉靖十九年,至萬曆十七年。中進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

l  中期

    萬曆十八年至萬曆二十七年。十年任官,後辭官,歸回鄉里。

l  晚期

    萬曆二十八年至萬曆四十八年。期間講學鄉里,提攜後輩,勤奮著作。

焦竑之生平-早期

l  焦竑,字弱侯,江寧人。為諸生,有盛名。從督學禦史耿定向學,複質疑於羅汝芳。舉嘉靖四十三年鄉試,下第還。

l  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讀書崇正書院,以竑為之長。及定向裏居,複往從之。萬曆十七年,始以殿試第一人官翰林修撰,益討習國朝典章。

                       (明史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焦竑之生平-早期

l  在求學仕途上,焦竑開始是順利的。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六歲應童子試,以南都第一入南都京兆學。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十四歲舉應鄉試,次年入京參加會試。此後,七上北京,皆落第。

l  而在焦竑青少年時期,正是陽明心學最活躍之時。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耿定向選十四郡名士,讀書崇正書院,以焦竑為長。甚至帶掌講席,焦竑聲名大振。

焦竑之生平-早期

l  此時焦竑結識李贄。李贄的思想開朗活躍,對焦竑有極大影響。

l  而此階段焦竑以應試為目標,但也不忘閱讀其他書籍充實自己。其治學涉及考據、聲韻、文字、經史與稗官等,堪稱博學。

焦竑之生平-中期

l  二十二年,大學士陳于陛建議修國史,欲竑專領其事,竑遜謝,乃先撰經籍志,其他率無所撰,館亦竟罷。翰林教小內侍書者,眾視為具文,竑獨曰:「此曹他日在帝左右,安得忽之。」取古奄人善惡,時與論說。

l  二十五年主順天鄉試,舉子曹蕃等九人文多險誕語,竑被劾,謫福寧州同知。歲餘大計,複鐫秩,竑遂不出。 

                                         (明史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焦竑之生平-中期

l  萬曆十七年(1589年),終於狀元及第。

l  為官時期,曾參與:

l   曾授命參加明代國史編撰工作。雖不成,他根據所收集之資料編國史經籍志

l   出任皇長子講官。其間盡心盡力,編有書養正圖解。選擇春秋戰國至唐宋之間,六十則故事作為講本,再配上插圖。

l   兩次出任鄉試的試官。首次為萬曆二十年(1592年);次則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

焦竑之生平-晚期

l  萬曆四十八年卒,年八十。熹宗時,以先朝講讀恩,複官,贈諭德,賜祭蔭子。福王時,追諡文端。子潤生,見忠義傳

                        (明史卷二百八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焦竑之生平-晚期

l  而在隱退的二十年中,焦竑完成許多重要著作。如與陳第研究古音學,撰寫自己的著作:

澹園集四十九卷,續集二十七卷

焦氏筆乘焦氏筆乘續集

國朝獻徵錄一百二十卷

國史經籍志五卷附錄一卷

玉堂叢語

l  萬曆三十年(1602年)焦竑六十三。致力於宣講良知心性之學。與友人、學生修建先師耿定向祀堂,並於崇正書院講學。

《國史經籍志》之成書依據

l  鄭樵通志藝文略

l  其他公、私書目

l  焦竑藏書及焦氏藏書目

l  內府藏書

《國史經籍志》之內容(解題)

l   國史經籍志》·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l   明焦竑撰。竑有易筌,已著錄。是書首列制書類,凡禦制及中宮著作,記注、時政、敕修諸書皆附焉。餘分四部,末附糾繆一卷,則駁正漢書隋書唐書宋史藝文志,及四庫書目崇文總目、鄭樵藝文略、馬端臨經籍考、晁公武讀書志諸家分門之誤。蓋萬曆間陳于陛議修國史,引竑專領其事。書未成而罷,僅成此志,故仍以「國史」為名。顧其書叢抄舊目,無所考核。不論存亡,率爾濫載。古來目錄,惟是書最不足憑。世以竑負博物之名,莫之敢詰,往往貽誤後生。其譎詞炫世,又甚於楊慎之丹鉛錄矣。

              四庫總目提要提要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

《國史經籍志》之版本

l    國史經籍志六卷  明焦竑輯

•    明刊本  [75].三十.7

•    明萬曆十八年(1590)刊本  [19]5

•    粵雅堂刊本  [74].二.72

•    錢塘徐氏曼山館刊本  [96].三十二.582

•    刊本  [71].史.簿錄.4

•    清金俊明抄本  [2].二.48

•    黑格舊抄本  [59].五.16

•    舊抄本  [12].五.18  [30].四.10  [55].六.4  [74].二.72  [102].下.13

《國史經籍志》之傳本

l   萬曆三十年陳汝元校原刊本。存。

l   此本現藏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題曰「門人東越陳汝元校刻本」,共五冊。書手有焦氏自序,述明代書籍聚散情形,及著書原因,並略述其書體例。其次為陳汝元校刻序,述國史經籍志刊刻成書之經過。

l   鈔本。存。

l   書存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二函十二冊。每半頁十一行,行二十四字。

《國史經籍志》之傳本

l   萬曆間錢塘徐象橒曼山館刊本。存。

l   此書現藏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共一函五冊,今四卷上佚,存四冊。原題:「史官瑯琊焦竑輯,錢塘徐象橒校刊」。版心上刻「經籍志」及卷數,下書口印「曼山館」。每半頁十行,行二十字。此書謬誤有些,書中有朱筆更正,如經類傳注梁溪易傳作者李綱,誤刻為李剛等。

l  日本承應三年京都板木屋七右衛門覆曼山館本。存。

l   此本現藏台大圖書館,共二函十冊。即日本承應三年(清順治十一年,西元1654年)據徐象橒曼山館本覆刻之和刻本。原題:「史官瑯琊焦竑輯,錢塘徐象橒校刊」,全依曼山館原式翻刻。

《國史經籍志》之傳本

l  鈔本。存。

l   此本現存中研院史語所傅圖,共五冊。首冠焦竑序,同曼山館本。全書有「碧群樓」、「查氏珍賞圖書印」等印記。有筆墨夾注、訂正。

l  清康熙間鈔本。存。

l   此本存於國圖,共二函十冊。書首為焦竑序,行款與原刊本序同。內容格式則與曼山館本同,乃據曼山館本鈔。有鈔誤者,則以朱筆點去予以更正。全書無印記。

《國史經籍志》之傳本

l  舊鈔本。存。

l   此本存於國圖,題「清初原抄配補重鈔本」,共二函十二冊。無序,書首僅題「史官瑯琊焦竑輯」,未錄校者名,不知據何本鈔。格式同曼山館本,然此本闕文較多。全書無印記。

l  南枝堂鈔本。存。

l   國立北平圖書館書目目錄類著錄南枝堂鈔本四冊。而南枝堂應為清人薛始亨之室名,則此本應是他所鈔。

《國史經籍志》之傳本

l  清雍正古今圖書集成本。存。

l   古今圖書集成乃於雍正六年刊行,故宮有藏。而國史經籍志被收入理學彙編經籍典經籍總部第二十二至第三十二卷。有焦氏序。民國二十三年上海中華書局據之影印刊行。

l   清木活字版覆明萬曆徐象橒曼山館刊本。存。

l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與靜嘉堂文庫均藏有此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漢籍目錄稱此書「有仁和韓氏玉雨堂圖記」。而韓氏即清人韓泰華,道光時官潼關道。藏書甚豐。

《國史經籍志》之傳本

l   粵雅堂叢書本。存。

l   此本乃伍崇曜於咸豐元年據廣文舊藏鈔本翻刻而成,分五卷及附錄一卷,收錄於第七函第四十九至五十三冊。目前於國圖台灣分館、中研院史語所、台大、師大、東海等均有收藏。

     另外,廣文書局書目五編及華文書局均曾影印發行。藝文印書館百部圖書集成及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均印之。

l   上海圖書館之圖書集成書局鉛印圖書集成本。存。

l   此本即清光緒十年,上海圖書集成書局以匾體鉛自縮小排印雍正六年之古今圖書集成國立北平圖書館書目載有。

《國史經籍志》之書目體制

l  御制各類之前無小序,但在各家之末均有小序,或言各家學術之流變,或言著錄去取之標準,或明分立類目之原由。

l  每書不撰解題,部分有小注說明一書之內容者,大抵抄錄自鄭樵通志藝文略

l  末附糾謬,糾漢志藝文隋經籍志唐藝文志唐四庫書目宋藝文目崇文總目通志藝文略、晁氏讀書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等目錄分類之非。

《國史經籍志》之分類

l  首先,國史經籍志四部之前增設了御制,這是國史經籍志與歷來諸多書目的不同之一。

l  在焦竑之前,楊士奇曾在文淵閣書目中設有類似「制書」類的「國朝」一類,但此目不重分類,並沒有按經、史、子、集分類,而是先按千字文排號次。

l  所以,在經、史、子、集之前把反應當今皇家編著的圖書的制書設為大類,是焦竑首創。

《國史經籍志》之分類

l  列聖代興,著作相望,今備列首篇。至於辭院之編摩,一稟指授,私家之紀載,識其大小,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咸綴末簡,以資憲章。(國史經籍志制書序

l  不過,就此類實際收書來看,御制、后妃之作只有七十來種,而其他人的著作確有一百七十多種。焦竑制書大類之設,不僅僅是為尊崇天子,還有其他為自己重視時事,傾心當代政治、思想、文化的思想所驅使,才把記載反應當代政治制度和社會生活。

《國史經籍志》之分類

l  其次,國史經籍志分類清晰,詳細。書目五大類中,

制書類下有:御制、中宮御制、敕修、紀注時政四小類

類下有:易、書、詩、春秋、禮、樂、孝經、論語、孟子、經總類、小學。共十一小類。

類下有:正史、編年、霸史、雜史、起居注、故事、職官、時令、食貨、儀注、法令、傳記、地理、譜牒、簿錄。共十五小類。

《國史經籍志》之分類

類下有:儒家、道家、釋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兵家、天文家(附歷數)、五行家、醫家、藝術家、類書。共十六小類。

類下有:制誥、表奏、賦頌、別集、總集、詩文評。共六小類。

l   然而,在許多小類下,還設有第三級類目。例如:

l   經類之易類下又分設古易、石經、章句、傳注、集注、疏義、論說、類例、譜、考證、數、圖、音、讖緯。十四個三級類目。

《國史經籍志》之分類

l  由以上之舉例,知焦竑分類細膩,類目設置詳細。在收書和類目設置上,他繼承了鄭樵通志藝文略。不過,鄭樵不以四部分,而是設了十二大類。焦竑則是除制書類外,所有圖書都按四部法歸類。

   今之所錄,亦准勖例,以當代見存之書統於四部,而御制諸書則冠其首焉。

                                 國史經籍志

《國史經籍志》之分類

l  第三,國史經籍志後附有糾謬一卷,主要是糾正漢志藝文隋經籍志唐藝文志唐四庫書目宋藝文目崇文總目通志藝文略、晁氏讀書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等歷史上九部不重要的書目分類與著錄方面的錯誤。焦竑是以其國史經籍志的分類為標準去改正以上書目的分類錯誤。

《國史經籍志》之分類

l   其所糾諸目錯誤主要有四類:

l   其一,對於以往書目分類交粗而造成一些書不能適當歸類,而強入他類的錯誤予以糾正。例如:漢書藝文志無史部,將周書入尚書類,焦竑改入雜史類等。

l   其二,按圖書內容去考察諸目所歸,對於歸類與圖書內容不符者,予以糾正。如:爾雅為訓詁書,但漢書藝文志雖有小學類卻不入,而將之歸孝經類等。

《國史經籍志》之分類

l   其三,嚴格區分類目內涵,注意區分易混類目,改正諸目歸類之誤。例如:文獻通考經籍考將有關茶、酒、果木、花卉等四十三種農藝、園藝與釀造技藝內容的書誤入本應收農家思想的農家類,焦竑改入專門收錄有關農林園易、農林經濟、農林經營方面著作的食貨類等。

l   其四,焦竑糾正了許多諸目著錄上的錯誤。例如:宋史藝文志李士表莊列十論誤為李士表莊子十論等。

《國史經籍志》之評價

l   自清以來對於國史經籍志均毀多於譽,尤以清廷官修史志對此書刻意醜詆。如乾隆初年張廷玉纂明史藝文志序云:

    焦竑輯經籍志,號稱詳博,然延閣、廣內之藏,竑亦無從遍覽,則前代陳編,何憑記錄?區區奪於遺聞,冀以上承隋志,而贋書錯列,徒滋偽舛。

l   四庫全書則不收國史經籍志,僅存其目,提要並評之曰:

     顧其書叢抄舊目,無所考核。不論存亡,率爾濫載。古來目錄,惟是書最不足憑。世以竑負博物之名,莫之敢詰,往往貽誤後生。其譎詞炫世,又甚於楊慎之丹鉛錄矣。

《國史經籍志》之評價

l  伍崇曜跋國史經籍志時,則以為清人對國史經籍志之批評過於嚴苛,因曰:「蓋歷朝修經籍文志,大都如是,未可以專詬焦氏一人。

l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詬此書「抄撮史志,多非實有其書,不足據也。」餘皆毀譽互參,所譽者為其小序之體、糾謬一卷及分類之精。

l  梁啟超在圖書大辭典簿錄之部乃在各類後之總論,及所負之糾謬一卷,意在辨正疏略,整理類別,雖學識不無偏駁,要亦自有創見。

《國史經籍志》之評價

l  綜而論之,國史經籍志即為纂國史而修,然資料尚未蒐羅完備,焦竑即離開翰林院,此後迄萬曆三十年間,雖略有增訂,但所增極少,因此可說國史經籍志只是一個尚未完成的初稿。

l  關於國史經籍志之體例,較重要為小序與糾謬一卷。國史經籍志在四部四十八類之後,各有小序一篇,除了能夠輔助分類部次,使更完善。恢復舊唐志以來的史志、陳錄以來的書目所缺乏的體制。

《國史經籍志》之影響

l  恢復元明以後史志書目之編輯體例

l  間接影響後代校讎書籍之撰作

l  影響後代書目之分類

參考文獻

l  李文琪:焦竑及其國史經籍志(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

l   王琅:焦竑年譜(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  

l   王琅:焦竑學術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民國88年)

參考文獻

l   張廷玉等撰:明史(台北:鼎文書局據排印本重印,民國69

l   黃宗羲: 明儒學案,(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3年)

l   王琅:焦竑思想特色文理通識學術論壇民國881月,頁67-80

l   張克偉:明代著名藏書家焦竑及其「玉堂叢語」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民國7912月,頁185-196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嘉業堂藏書志

        嘉業堂藏書由來  

        嘉業堂創辦人劉承幹生平簡述

        著者繆荃孫 吳昌綬 董康生平簡述

        嘉業堂藏書志編纂歷史

        嘉業堂藏書志編目方法與體例

        各部分類類目

        各部條目舉例

        本書特色

        本書價值

嘉業堂藏書由來

       1910年六月,嘉業堂創辦人劉承幹至江寧參加勸業會,瀏覽書肆,開始有聚書之想法,向湖州顏氏購書1403240,價洋一千三百元

       1912年起,陸續結識繆荃孫,葉昌熾,羅振玉,吳昌碩,書商朱甸卿,錢長美,柳春蓉,李紫東

       19148,遜帝溥儀以劉承幹報效德宗崇陵植樹經費,賜匾額「欽若嘉業」,友人梁鼎芬建議劉以嘉業名堂,名刻

       1918 年請繆荃孫開始編嘉業堂藏書志

嘉業堂創辦人劉承幹生平簡述

       劉承幹,字貞一,號翰怡,翰儀,別署求恕居士,嘉業老人,浙江湖州南潯人.祖父劉墉以絲業起家,復跨足鹽務.茶葉.典當.墾牧等業,善經營,號稱巨富.劉承幹繼承豐厚家業,少年求學鄉裡,曾就讀潯溪書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參加科舉考試,中秀才,以優行,附貢生.因歷次捐金助賑,獲清廷獎勵,科舉廢除,辛亥革命爆發,功名夢碎,轉而熱心藏書刻書事業

繆荃孫 吳昌綬 董康生平簡述

        繆荃孫,字炎之,又字筱珊,小山,號藝風.江蘇江陰人近代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曾先後長江南圖書館京師圖書館著有藝風堂文集》 《藝風堂文續集》 《藝風堂文外集

         吳昌綬,字印臣,又字伯宛,號甘遯,別號松鄰.浙江仁和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中舉,曾官內閣中書,藏書甚富,精於目錄,繼繆氏後編嘉業堂藏書志於繆稿頗有微辭,重擬體例.

        董康,字授經,又字綬經,自號誦芬室主人.江蘇武進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抗戰時期曾任職華北國民臨時政府和汪偽國民政府,著有書舶庸譚

嘉業堂藏書志編纂歷史

         嘉業堂藏書志編纂始於1918年二月,初由繆荃孫主其事,共撰成一千二百餘篇.1919年冬繆氏去世,續之者為吳昌綬,董康,吳氏成稿一百一十四篇,董氏成稿六百三十六篇

         繆氏編目,每書概述其大旨源流,稀見書則詳其行款,藏印,然不錄原書序跋

         二十年代,吳昌綬賡續編纂,吳氏重擬體例: 多錄原書序跋,解題簡略

         董氏編目體例與吳相近,評語簡覈而鈔錄原書序跋甚詳,所錄明人別集較多

         劉氏亦曾自撰解題十餘則, 劉氏撰嘉業堂藏書志自序時,原未將董稿納入

         1982嘉業堂藏書志稿本歸復旦大學圖書館

         經復旦大學圖書館整理,199712嘉業堂藏書志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嘉業堂藏書志編目方法與體例

         嘉業堂藏書志編目沿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共著錄善本古籍一千七百餘種,各書記其書名.卷數.著者.版本.藏印.或錄原書序跋.題識,附以提要

         一千七百餘種含宋元刻九十一種,明刻八百四十一種, 明活字本六種,稿本五十六種,明清鈔本七百四十一種

         繆氏編目,每書概述其大旨源流,稀見書則詳其行款,藏印,然不錄原書序跋

         二十年代起,吳昌綬,董康賡續編纂,吳氏重擬體例,重點如下:

         (一)佳本不多,不宜採錄過濫,應分別處理

         (二)多錄原書序跋,解題應予簡略

         (三)非名家題識與印章可省略

經部分類

        總類4部 (增)

        易類27

        書類14

        詩類12

        禮類31

        孝經類(缺)

        春秋類23

        四書類9

        樂類5

        群經總義類7

        小學類29

史部分類

        紀傳類35部(正史)

        編年類34

        紀事本末類6

        別史類(缺) 

        雜史類47

        詔令奏議類14

        傳記類73

        地理類91

        載記類(缺)

        時令類(缺)

        職官類11

        政書類22

        金石類18部(分列)

        目錄類15

        史評類6

        史鈔類3

子部分類

        總類2部(增)

        儒家類42

        兵家類9

        法家類8

        農家類2

        醫家類28

        天文演算法類10

        術數類26

        藝術類16

        譜錄類6

        雜家類98

        小說類8

        類書類23

        釋家類18

        道家類17

        叢書類16部(增)

集部分類

        楚辭類(缺)

        漢別集類1

        唐別集類 11

        宋別集類153

        金元別集類82

        明別集類551

        清別集類19

        總集類 73

        詩文評類 9

        詞曲類 20

經部條目舉例

       易精蘊大義十二卷藝海樓鈔本 

       元解蒙撰.蒙字求我,吉水人,中天曆乙巳江西鄉試,以善《易》名於時,此書原本久佚,亦輯自大典,依文排比,正其譌舛,釐為十二卷.解縉春雨堂集稱是書為易經精義,經義考周易精蘊考.此本作易精蘊大義,大典所題也.藝海樓鈔本(繆稿)

史部條目舉例

        史記一百三十卷明刻本

        明翻宋本.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合刻.列傳升老子於伯夷之上,合傳第一為異.其行款.字數.尺寸,均與秦藩本同.大題在下,作小字.下有「莆田柯維熊校正」七字.鐫刻極佳.收藏有「武林高瑞南家藏書畫印」朱文長方印,「瑞南」朱文小長方印,「魏國公圖書」白文,「徐久迪延啟印」朱文兩方印.「謙牧堂藏書記」白文方印,後有「謙牧堂書畫記」朱文方印.(繆稿)

子部條目舉例

        朱子語類六十一卷宋元間刻本

         黃榦後序  嘉定乙亥十月朔

         李性傳後序  嘉熙戊戌月正元日

         蔡抗後序  淳祐己酉中秋日

         吳堅後序  咸淳初元嘉平之月

         黃士毅後序

         黎靖德拾遺序

         今通行本朱子語類凡一百四十卷分二十六門宋鹹淳庚午導江黎靖德謀裒集各本重加編定提要即據此著錄此本雖兼錄黎序僅六十一卷分理氣性理學大學》《論語》《孟子等七門乃後人節併之本塹刻古樸中縫上記字數下列刻工名一字蓋宋元間本也(吳稿)

集部條目舉例()

         歐陽文忠公集五十卷明洪武刻本

         宋歐陽修撰,:臨江後學曾魯得之考異.每半頁十二行,行二十一字,黑綫口,單邊.首有門人蘇軾序,凡詩十四卷,賦雜文一卷,論二卷,經旨辨一卷,詔冊一卷,神道碑銘四卷,墓表二卷,墓誌銘十二卷,行狀一卷,記二卷,序傳四卷,書三卷,策問一卷,祭文二卷,此書編次為公晚年所自定,即所謂《居士集》是也.考異亦精核,按曾魯字得之,至元十六年舉於鄉,洪武初召修元史,歷官禮部侍郎,與宋景濂並有名於時,此本卷末後有「時柔兆攝提格縣人陳斐允章重校訛謬」一行,以得之之時考之,當是洪武十九年丙寅,雖屬明本,然刊印俱精,藏書家殊少著錄,亦足珍也.有「潘印和甫」朱文方印,「禦兒南城呂氏家藏印」朱文方印,「難尋幾世好書人」朱文長印,是呂晚村印.「潘氏仲子(金長)印」朱文方印(繆稿)

集部條目舉例()

        歐陽文忠公集五十卷明洪武刻本

        每半頁十二行,行二十一字,黑口,有付彥成,劉侍者等刻工姓名,上下雙邊.考異附入本文,與宋本及天順本互勘,不盡從同.各卷末間有「熙寧五年秋七月男發等編定」等字,第五十卷末有「時柔兆攝提格縣人陳斐允章重校訛謬」一行,其為明初人所梓無疑.有「泉塘耀松楊祉昌經眼」朱文正方,「滎陽世家」朱文正方,「潘氏仲子(金長)印」朱文微長.(吳稿)

嘉業堂藏書志目錄特色

        以宋元刻本,明刻本,鈔本,地方誌為四大宗

        嘉業堂藏書志成於眾人之手,體例不一,解題各稿有「繆稿」「吳稿」「董稿」字樣 

        仍採四部分類,類目略有出入,特別之處為:

        經部總類收五經,十三經彙刻.

        史部將金石由目錄類分出,列金石類.

        子部總類收六子書,六子者,.....文中.另增叢書類,

        集部將別集類,分代排列

嘉業堂藏書志價值

        鄭振鐸曾評:嘉業之書,論版本或不如瞿.楊二家及適園之精,論有用與罕見,則似較此數家為尤足重視

        嘉業堂是近代著名私家藏書樓,創辦人劉承幹致力於藏書刻書事業,藏書最多時達六十萬卷,其中不乏珍本秘笈,藏書之精富,為彼時諸國學大家所稱許,這些古籍藏書現藏於海內外各大圖書館.

        嘉業堂藏書志共著錄藏書盛期時善本古籍一千七百餘種,各書記其書名.卷數.著者.版本.藏印.或錄原書序跋題識,附以提要.此書對考辨古籍,學術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也對保護傳統文化有重大貢獻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祿琳琅書目》簡介

 

天祿琳琅書目編纂者

    《天祿琳琅書目由于敏中等奉敕編纂,於乾隆四十年(1772年)修成。

    于敏中(1714~1780),字叔子,號耐圃。江蘇金壇人。乾隆二年(1737年)進士。

 

天祿琳琅書目編纂經過(1/2

       乾隆九年(1744年),為了更好地管理及利用宮中善本書籍,乾隆帝命內直諸臣檢閱明代以來宮中藏書,擇宋、元、明善本進呈御覽,閱讀完畢後放置於乾清宮昭仁殿的列架上。乾隆帝取西漢宮廷藏書於天祿閣故事,御筆書寫昭仁殿匾額「天祿琳琅」。這是天祿琳琅藏書得名由來。

 

天祿琳琅書目編纂經過(2/2

       乾隆四十年(1775年) ,乾隆帝命內臣將天祿琳琅藏書重新加以鑒定整理,並編成書目,於是于敏中等人奉旨編成天祿琳琅書目十卷。

 

天祿琳琅書目分類(1/2

      《天祿琳琅書目先以版本時代為分類依據,分成宋版、金版、影宋鈔版、元版、明版;版本同時代的書籍,再依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排列。

    

     《天祿琳琅書目十卷,共收錄善本書籍429種。卷一著錄宋版經部;卷二著錄宋版史部、宋版子部;卷三著錄宋版集部、金版史部(僅一部貞觀政要);卷四著錄影宋鈔經部、影宋鈔史部、影宋鈔子部、影宋鈔集部;卷五著錄元版經部、元版史部;

 

天祿琳琅書目分類(2/2

       卷六著錄元版子部、元版集部;卷七著錄明版經部;卷八著錄明版史部;卷九著錄明版子部;卷十著錄明版集部。

     

      《天祿琳琅書目所收每書各有提要, 「首舉篇目,次詳考證,次訂鑒藏,次臚闕補」  天祿琳琅書目凡例第五條 ) 。

 

天祿琳琅書目著錄特色

 一、重版本

天祿琳琅書目既是版本目錄,所以編排特重版本,以版本時代為大分類,底下再以經、史、子、集四部分類。

      「同一書而兩槧均工,同一刻而兩印各妙者,俱從並收,以重在鑒藏,不嫌博採也。」(天祿琳琅書目凡例第四條)對於同一書的不同版本,同一版本具有不同藏書印皆分別列目,充分顯示出版本目錄的特點。

 

        如天祿琳琅書目卷六所收元版子部書籍著錄有困學紀聞兩種,即為同一書的不同版本皆分別列目。

        又如《天祿琳琅書目》卷五所收元版史部書籍著錄有宋徽宗《博古圖》三種,即為同一刻而兩印各妙者分別收錄。

 

二、收載藏書印

       藏書印章是考察書籍流傳的重要依據之一,天祿琳琅書目中收載許多藏書印,可供學者考察。

     《天祿琳琅書目收載藏書印,除將印文楷化外,對藏書印的文字總類、形狀、印色和位置,皆標示清楚。如毛晉、季振宜之橢圓印「宋本」、項元汴之葫蘆印「子京」,皆依樣摹刻。

 

 

三、提要撰寫詳在考證、鑒藏

    「卷中於每書首舉篇目,次詳考證,次訂鑒藏,次臚闕補。至考證,於鋟刻加詳,與向來志書目者少異,則是編體例宜然爾。」(天祿琳琅書目凡例第五條)

      天祿琳琅書目卷二所收宋版史部書籍著錄有隋書,提要云:

          「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唐魏徵撰;志三十卷,唐長孫無忌撰,共八十五卷。是書未載刊刻年月,而於宋諱皆缺筆,其避「廓」字乃寧宗嫌名,係南宋嘉定間刊本。御題:「此書字蹟、紙質、墨瀋與趙吳興、董華亭題跋文選可稱聯璧。大內貯宋本書固多,視此並遜一籌矣。」……琴川毛氏、泰興季氏藏本,有印記……闕補目錄、十八、十九。志二、二十六。志二十四。」

 

 

天祿琳琅書目的價值

一、可從提要考察所收書籍的版本時代、形式

天祿琳琅書目卷六所收元版集部書籍著錄有東坡集,提要云:

    「此書前、後俱無序跋。密行細書,橅印工緻,係仿宋巾箱本式,欲以之亂真

         者,當屬元初人所為……惜紙質鬆脆,不能相強耳。」

 

二、可從提要與藏書印考察所收書籍的流傳

       如天祿琳琅書目卷二所收宋版史部書籍著錄有漢書,考察其提要內容及所載藏書印,可知這部漢書的流傳過程,歷經趙孟頫、陸完(陸太宰)、王世貞、黃正賓(黃尚寶)、錢謙益、謝象山、坦公司馬等人之手。

 

三、可從其所收同一書不同版本的提要中考察版本優劣

       如天祿琳琅書目卷八所收明版史部書籍著錄有通鑑紀事本末,提要云:

              「前宋版中是書有三部……寬行大字,精妙出羣。此本橅刻雖亦清朗,然不免

              相形見絀矣。」

 

 四、可從提要中取得藏書史料

         天祿琳琅書目卷六所收元版集部書籍著錄有續文章正宗,提要云:

         「今觀書中本有「禮部官書」朱文長印,俱為嵩「鈐山堂」諸印所掩。考明禮部

          尚書鄭賜奉詔訪購遺書,係永樂四年之事,徐達以洪武十八年先卒,則知此書乃

          先為達所藏,而後入於禮部者。至嵩以私印鈐蓋官印之上,明是嵩入直文淵閣,

         仍掌禮部事時,攘取官書以為己有。」觀此可知嚴嵩偷取禮部官書之事。

 

天祿琳琅書目的缺失

一、藏書印所收不全

        如天祿琳琅書目卷二所收宋版子部書籍著錄有宋王俅嘯堂集古錄,提要云:

       「書中收藏印記三,俱無考。卷下載古印章處下方鈐有朱印,雜複不倫,篆刻亦出俗手,非鑒賞家所為,固不採錄。」

 

 二、重要人物考證不出

   如藏書史上有名的王世貞失一莊而得之的宋版漢書,就收在天祿琳琅書目卷二宋版史部書籍中。但對於錢謙益跋中所提到的謝象山、坦公司馬等人卻考證不出,這對於想了解此部漢書的收藏過程的人,不免有些遺憾!

 

 三、只重視所收書籍版本價值,而忽略了其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價值。

    《天祿琳琅書目是版本目錄,其題要內容自然偏重在敘述書籍的版本內容。相對於藏書目錄可供「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功能,天祿琳琅書目是忽略的。

 

結語

       任何一本藏書目錄都不可能盡善盡美, 天祿琳琅書目自然也不例外。但作為版本目錄來看,其敘述所藏書籍的版本年代、版本形式、 版本優劣、流傳經過,並富含藏書史料於其中,對於從事版本研究的人來說,是一部有價值的版本目錄。

 

參考文獻

天祿琳琅書目清于敏中等撰  徐德明標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文獻學大辭典趙國璋、潘樹廣主編,廣陵書社,2005年版

「天祿琳琅」藏書與天祿琳琅書目》 〉朱賽虹撰,紫禁城,1997年第三期

略論天祿琳琅書目的文獻學價值-以其藏書史料為例 唐桂艷撰,故宮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二期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藝風藏書再續記》簡介

一、作者簡介

²   1.繆荃孫(1844年-1919年),字炎之,一字筱珊,又作小山,號藝風,晚號藝風老人。。江蘇江陰申港鎮繆家村人。

²   2.中國近代著名藏書家、教育家、版本目錄學家、史學家、方誌學家、金石家,圖書館學家。

²   3.一生歷16省,著書200卷。編校、刻書甚多。

²   4.代表著作:藝風堂系列;纂輯書目答問(代張之洞編纂,後由范希曾補書目答問補正)、《續修四庫全書提要》......;方誌《江蘇通志》……;編刊對雨樓叢書》……;代撰嘉業堂藏書志等。

 

二、藝風堂藏書簡介

²   1.藏書與版本目錄研究,是繆荃孫生平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光緒初年,張之洞視學四川,繆曾協助其編撰書目答問。其後遊歷各省,任職京師,縮衣節食,多方蒐購,並與許多藏書家互通有無,抄校考訂。所得孤本秘籍,舊刻舊鈔多達十萬餘卷。

u   2.一九00年以後,繆氏移居上海。藏書轉運途中有所損失。

      有時為生活所迫,不得不「以書易米」。但仍搜尋不輟,或購或鈔,

      或與友人互贈互換,獲得大批異書。鑑於前代「人亡書散」,乃將

      所藏所見舊刻舊鈔、四庫為收之書、名家孤傳之稿,按籍編目,撰

     藝風藏書記八卷,此即「庚子刻本」。                           

²   3.一九一二年循前例撰刻藏書續記八卷,即,「壬子刻本」。

²   4.一九一三年以後所收之書,繆氏則撰有藝風堂新收書目稿,未及刊刻。

²   5.一九四0年此稿為燕京大學圖書館訪得,經薛祈齡整理,以藝風藏書再續記名刊行。

²   6.藏書記共收書目六百二十七種,一萬零九百六十二卷,續記再續記共載書八百六十一種,一萬五千餘卷。

²   7.藝風堂藏書記詳載每種書的卷數、行款、序跋、書牌。記錄各書所有題記,並記其所鈐印記,如「結一盧」、「抱經堂」、「碧琳瑯館」、「愛日精盧」、「楝亭」等,使其來歷及收藏源流一目瞭然。對各書缺頁及鈔配情況也詳加說明,如卷四華揚國志,即是繆氏以何焯、顧槐三、顧尚之三家藏本合校。更詳細記其校刊所得。如續記卷一尚書、卷八寶氏聯珠集校得闕文訛字均達三十餘處。

²   8.再續記所載南宋刻本文選刻工姓名有九十三人,此點甚為特殊。凡此種種,使藝風堂藏書記所載珍本秘籍,書雖不存,其目仍留存為重要的史料。

三、藝風藏書目錄設置探討

²   1.其類目設置,不拘一格,又能除舊更新。自隨書經籍志刊行以來,四部分類法在我國分類領域占有絕對優勢。至清乾隆編四庫全書總目,四部分類法更是到了極致。

²   2.繆氏編纂的書目答問,從四部分類法加了一部“叢部”,變為五部分類法。雖非“叢書”立部的首創(),卻是明確把“叢書”類與經、史、子、集並列立類的第一人。

                 

      :書目設“叢書”類的首創,當屬明人祁承鄴(火業),他在澹生堂書目的子部立“叢書”一類。


3.
藝風藏書記藝風藏書續記採用的是十分法,即仿孫星衍的孫氏祠堂書目,將藏書分為經學、小學、諸子、輿地、史學、金石、類書、詩文、藝術、小說等十類。

藝風藏書記目錄:

   藏書記緣起

    卷一   經學第一

               小學第二

    卷二   諸子第三

    卷三   地理第四

    卷四   史學第五

    卷五   金石第六

               類書第七

    卷六   詩文第八上

    卷七   詩文第八下

    卷八   藝術第九

               小說第十

藝風藏書續記目錄:

    藝風藏書續記緣起

    卷一   經學第一

               小學第二

    卷二   諸子第三

    卷三   輿地第四

    卷四   史學第五

    卷五   目錄第六

               類書第七

    卷六   詩文第八上

    卷七   詩文第八下

    卷八   藝術第九

               小說第十

²   4.藝風藏書再續記採用的是七分法,即按版本特點,將圖書分為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舊鈔本、校本、影寫本、傳鈔本七類。

²   藝風藏書再續記目錄:

       自序

       宋刻本第一

       元刻本第二

       明刻本第三附清刻本二種

         舊鈔本第四

       校本第五

       影寫本第六

       傳鈔本第七

 

四、繆荃孫與古籍版本學

²   1.從內容上鑑定版本。可從卷數、內容文字、編例等方面進行。如繆氏在考訂宋太宗實錄一書時,即是從卷數上入手。又“編例”是指一書內容的編制體例,不同時代的版本在編例上往往存在較大的差異。

²   2.從形式上鑑定版本。繆荃孫在古籍版本鑑定時,重視內容,但並不完全排斥形式。常從版本的字體、行款、牌記等形式特徵來鑑定版本。

²   3.綜合方法。當從內容或形式兩種途徑均不能做出正確判斷時,則應採取綜合方法,即別本比勘,用另一相同或相關的本子從內容、形式特徵進行全方面比較。

 

五、繆荃孫書目編制規範

²   其目錄著錄,注意格式規範。對於目錄的著錄格式,清人孫慶增在藏書記要編目中做了初步探討,而繆荃孫進一步使其規範化。其著錄方式如下:

²   xxxx幾卷

²   xxxx (撰人上有籍貫或官銜,須照原書卷首抄寫)xx刊本 (何時刊本,須略具鑑別力),每半頁x行,行xx字,白(或黑)口,單(或雙)邊,中縫魚尾下有xx幾字,卷尾題xxxx(此記校刻人姓名或牌子),前有xx幾年xxx序,xx幾年xxx重刻序,後有xx幾年xxx跋。撰人小傳,書為人xx所編輯,初刻於xx幾年,此則據xx刻本重刻者。xxxx齋舊藏,有xx印。

 

六、延伸議題

²  1.地方志的編撰。

²  2.金石著作。

²  3.書影的編制。

²  4.繆氏撰寫及整理的題跋。

²  5.刻工議題。

²  6.繆荃孫與書院。

 

參考資料

²  藝風藏書記繆荃孫著;黃明,楊同甫標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6

²  藝風堂雜鈔繆荃孫輯;楊璐整理。北京:中華書局 20103

²  認識古籍版刻與藏書家劉兆祐著。臺北市:臺灣書店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²  中國目錄學昌彼得,潘美月著。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九月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簡介

孫楷第(18981989年),字子書,河北滄縣人,享年88歲。

  民國18年,服務中國大辭典編纂處。

  民國19年服務北平圖書館舊目擴充。

  研究領域:訓詁校勘(小說史研究、目錄學、敦煌學)、小說史、戲劇史、變文、楚辭、魏晉南北朝樂府歌詞等。

  孫楷第20世纪30年代的小說研究,側重於小說版本、作者和故事來源的考訂,這一研究理路,一直貫穿孫氏學術生涯始終,並以此奠定了他在中國小說研究史上的地位。

  著述:《敦煌寫本〈張議潮變文〉跋》、《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滄州集》、《小說旁證》、《論中國短篇白話小說》、《元曲家考略》、《鏡春園筆記》、《水滸傳人物考》、《曲錄新編》等...

 

編纂時間

  全書完成於1932年,1999年出版時作補正補遺各一篇附於書後,1957又對新知新見作補充,1981年經旁人幫忙又作補正。

 

書目來源

  以舊孔德中學圖書館(北平市圖書館、國立北平圖書館)、舊大連圖書館(旅大市圖書館)、已故馬隅卿先生(北京大學圖書館)、日本內閣文庫所藏為主。

  其他中外圖書館或私人藏書,本書著錄者多或數種,少至一種。

 

編纂體例與內容

  收錄以語體舊小說為主

  編次時間主以作者時代先後為次

  見存各書,紀錄簡要,皆記收藏之地或人,版本注釋特詳。

  書同名異之本,並存其名,用比原書低一格之方式記錄。

編纂方式

  時間、內容性質

  共分四部:

  宋元部(講史、小說)

  明清講史部

  明清小說部甲(小說短篇合於最出體制者)

  明清小說部乙(長篇小說之變古者:煙粉、靈怪、公案、諷喻)

目錄特色

  最後錄有兩種目錄索引,皆以注音符號方式排列。

  書名索引(已正名為主)

  著者姓名及別號索引

 

價值與成就

  首次對存世及文獻所記載之古代通俗小說進行大規模之調查、整理和紀錄。

  首次對著錄的古代通俗小說,從圖書目錄的角度做系統的分類。

  奠定古代通俗小說研究的史料基礎。

  奠定古代通俗小說專科目錄學之地位。

 

結論

  孫楷第是20世紀以來最重要的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的學者之一。他對中國古典小說研究所作的推進,是通過對中國小說版本目錄等文獻展開研究完成的。由他編纂的《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提要》、《大連圖書館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和《中國通俗小說書目》等小說目錄學著作,是中國古典小說文獻學的奠基之作。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守敬與日本訪書志

目次

l  前言

l  楊守敬生平介紹

l  楊守敬訪書始末

l  日本訪書志篇卷介紹

l  日本訪書志收錄原則

l  特色與價值

l  相關研究

楊守敬生平簡介(1)

l   楊守敬(1839-1915),字惺吾,號鄰蘇。湖北宜都人,為清末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父有純,字粹然。有一弟先一。

l   道光十九年~咸豐八年(18391859

 生於湖北宜都。早年喪父,至二十歲前,活動於宜都。

l   同治元年(1862

 應湖北鄉試,中第八十名舉人。

l   同治四年(1865

 考取景山宮學教習

l   同治十三年(1874

考取國史館謄錄。

楊守敬生平簡介(2)

l   光緒六年至十年(18801884

應駐日公使何如璋之召,以使館隨員的身份東渡日本。並於

期間四處訪書。

l   光緒十一年(1885

任黃岡教諭

l   光緒十二年(1886

入都應試,不中,從此絕意科名,專心著述

l   光緒十四年(1886

於黃州築鄰蘇園藏書。鄰蘇之名,蓋該園地近東坡赤壁。

楊守敬生平簡介(3)

l  光緒二十三年(1895

擬刻日本訪書志留真譜

l  光緒二十五年(1897

應張之洞之電召,擔任兩湖書院教習。

l  光緒二十七年(1899

日本訪書志留真譜刻成。

l  光緒二十八年(1900

轉任勤成(後改名存古)學堂總教長。

l  光緒三十二年(1904

選授安徽霍山縣知縣,自以年老不耐簿書辭之。

楊守敬生平簡介(4)

l   光緒三十三年(1905

任存古堂總教,隔年辭職。

l   宣統元年(1909

任禮部顧問官。

l   宣統二年(1910

兼聘為湖北通志局纂修。

l   宣統三年(1911

辛亥革命事起,避禍上海。部分藏書亦轉入上海。

l   民國四年(1905

楊無疾而終,逝于北京,終年76歲。楊守敬逝世後,民國政

府派專車護送靈柩回宜都,歸葬宜都龍窩。

楊守敬生平簡介(5)

l   楊氏多才,地理、目錄、金石、書法皆其所長,因此上述領域皆有著作。

l   地理:代表巨著水經注疏、編繪有歷代輿地沿革圖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水經注圖等。

l   目錄:日本訪書志、日本訪書志補古逸叢書。

l   金石湖北金石志日本金石志望黨金石錄等。編輯有寰宇貞石圖三續寰宇訪碑錄等。

l   書法:楷、行、隸、篆、草諸書俱長,撰有楷法溯源評碑記評帖記學書邇言等多部書論專著。

l   其他:古逸叢書、留真譜

楊守敬訪書始末(1)

l   楊氏於光緒六年(1880)為駐日公使何如璋隨員之身份赴日。在楊氏來日初期寫給李慈銘的信就寫道:

         日本古籍甚多,所見有唐人寫本玉篇,又有釋慧琳一切經音義,隋杜台卿玉燭寶典,皆鈔本,其餘秘笈尚夥。隋唐以下金石文字,亦美不勝收。彼國自撰之書,與中土可證者尤多。

l   並於此時得到日本人森立之的經籍訪古志,做為訪書的依據,因此在日本訪書志緣起也說到「不一年遂有三萬餘卷」。

案:唐寫本玉篇收入楊守敬之古逸叢書。

楊守敬訪書始末(2)

l  訪書途徑

l  購買:不惜以重金買之

l  交換:以其攜往之漢魏碑版、古錢古印

l  贈送:如森立之、小島尚直等

l  借鈔:至楓山官庫借鈔

日本訪書志篇卷介紹(1)

l  卷一:十六部,經部。

l  卷二:九部,經部。

l  卷三:二十一部,皆經部小學類。

l  卷四:十七部,小學類居多。

l  卷五:十二部,史部。

l  卷六:十五部,史部地理類居多。

l  卷七:十九部,子部。

日本訪書志篇卷介紹(2)

l  卷八:九部,子部。

l  卷九:十八部,醫書。

l  卷十:十一部,醫書。

l  卷十一:十八部,集部。

l  卷十二:十一部,集部。

l  卷十三:十七部,集部。

l  卷十四:三十部,集部。

日本訪書志篇卷介紹(3)

l  卷十五:四部,佛典。

l  卷十六:九部,佛典。

l  補志:經部十六部、史部五部、子部一部、集部二部、醫書八部、佛典一部。

日本訪書志篇卷介紹(4)

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明刊本

此本板式校永樂本稍縮,而行款相同。第一卷標題下有木記云“劉氏明德堂京本校正” ,第三十卷末又有木記云“劉氏明德堂新刊” 。案:《四庫題要所著有明德堂刊本廣韻,余舊亦藏之,蓋》、《合刊本,相其字體,當在明成化、弘治間。或以為元槧本,誤也。

此本黃部獨多一“黌”字,蓋又竄入者。

日本訪書志收入原則(1)

l  1.參考諸家譜錄,凡有異同或罕見者,皆甄錄之。

l  2. 經籍訪古志著錄為明刊本,雖在日本為罕見,而實通行於中土者,不載。

l  3.日本習見而中土罕遇者。

l  4.日本翻刻之舊本而未流傳於中土者。

日本訪書志收入原則(2)

l  收書概略:

l  醫書

l  佛典

l  朝鮮刊本

l  日人著作

l  韓人著作:如醫方類聚

日本訪書志收入原則(3)

l  書志體例及內容撰述原則

l  1.沿襲經義考的體例,凡四庫未著錄者,宋元以上並載序跋,明本則選擇有考證者,載之。行款、匡廓亦詳於宋元而略於明本。雖傷繁冗,但可供好古者參閱。

l  2.凡習見之書不載撰人名氏,罕見之品則詳錄姓氏,間考爵里。

特色與價值(1)

l  特色:

袁同禮觀海堂書目序:「竊念此目雖非觀海堂藏書之全部,然其著錄為其他書目所不及者有二:一曰古鈔本,二曰醫書。」

蔣復璁中日書緣:「中國經籍散入鄰邦,以日本為最多,亦惟日本保存的中國經籍,能補充吾人所不足。」

特色與價值(2)

l  收入中土久佚之書

一、久已失傳之書

釋慧琳的一切經音義

五代→遼→朝鮮→日本

古鈔本冥報記

唐→宋→日本

日本刊本韻鏡

宋→日本

特色與價值(3)

二、雖未亡佚,然中土流傳甚少之書

類聚名義抄

景祐天竺字源

史質

醫方考

宋余仁仲刊春秋穀梁傳

明刊本國語

宋何氏本脈經

三、中土傳本不同,足供校補不同

日本正平刊本論語集解

日本抄本唐六典

特色與價值(4)

l  古代醫書

宋刊兩部

元刊十四部

明刊一一八部

清刊七十八部

日刊八十三部

日鈔一八七部

韓刊六部

特色與價值(5)

l  價值:

收輯佚書、補苴罅漏

提供研究圖書史的史料

保存研究日本近代藏書史料的史料

相關研究

l  研究:

楊守敬傳            唐祖培撰  湖北文獻第六期

史地學家楊守敬 容肇祖撰  禹貢半月刊三卷一期

楊惺吾先生小傳 袁同禮撰  圖書館學季刊一卷四期

參考資料

l   日本訪書志 楊守敬著 張雷校點  2003 遼寧教育出版社

l   觀海堂藏書研究 趙飛鵬 80  漢美

l   楊守敬與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觀海堂醫書93  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一卷第四期)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元釋教錄

作者生平

宋高僧傳.卷五唐京兆西崇福寺智昇傳 :「釋智昇。未祥何許人也。

 

編纂過程

宋高僧傳.卷五唐京兆西崇福寺智昇傳 :「義理懸通二乘俱學。然於毘尼尤善其宗。此外文性愈高博達今古。每慊聶道真道安至於明佺宣律師。各著大藏目錄記其翻傳年代人物者。謂之晉錄魏漢等錄。乃於開元十八年歲次庚午。撰開元釋教錄二十卷。」

 

書目內容

《〈大藏目錄藍本入藏目錄比較分析分兩大部分

一、總錄:

前十卷,譯人為主,分十九個朝代出譯的經籍記錄。第一卷後漢、魏兩錄,第二卷吳、西晉兩錄,第三卷東晉、苻秦兩錄,第四卷姚秦、西秦、前涼、北涼四錄,第五卷劉宋 錄,第六卷齊、梁、元魏、高齊四錄,第七卷北周、陳、隋三錄,第八、九兩卷唐錄。每錄都先記朝代、都城、帝系、年號、譯家(兼及作家)人數,所譯(兼及所 撰集)的典籍部數卷數,並註明存缺。然後再按譯人(及撰人)詳細記載所譯(和所撰集)的典籍、名題、卷數、譯時、譯地、筆受潤文者、單重譯等,及各人小 傳,一十九代一共有一百七十六人。還列有失譯的經,附在每一朝代錄之末。

二、別錄:

後十卷

(一)有譯有本:此分類列當時尚存之本。

(二)有譯無本:謂三藏教文及聖賢集傳名存本闕之類也。

(三)支派別行:節本別題者,於大部中抄出別行。

(四)刪略繁重:謂同本異名,或廣中略出,以為繁重,今    

                             並刪除。

(五)補闕拾遺:謂舊錄闕題,新翻未載之類。

(六)疑惑再詳:來歷不明者。

(七)偽妄亂真:決定為偽本者。

 

書目價值

宋高僧傳.卷五唐京兆西崇福寺智昇傳 :「最為精要何耶。諸師於同本異出舊目新名。多惑其文真偽相亂。或一經為兩本。或支品作別翻。一一裁量少無過者。如其舊錄江泌女子誦出經。黜而不留。可謂藻鑑杜塞妖偽之源有茲獨斷。經法之譜無出昇之右矣。

佛經版本45頁:「綜合說起來,這部目錄的貢獻在三個地方:其一、廣泛收集考訂佛教經典;其二、對大藏經的結構進行分類;其三,對佛教目錄學本身的貢獻。

又「開元釋教錄完全確立了漢文大藏經的結構分類體系,智升設計的佛教經錄按照佛教發展歷史的內在關係,組識佛教典籍的結構,第一次使各類經典有機形成整體。從此以後,全國各地基本上是按照開元釋教錄入藏錄來組織佛教典籍。

 

研究情況

台灣與中國目前有找到三篇期刊,分別為

杜潔祥,佛教目錄學之「類例」及其編藏思想述論--以唐「開元釋教錄」為中心的考察 ,佛光人文社會學刊,190.06 107-146

陳士強,「開元釋教錄」今解 ,內明,220 79.07 24-29

黨燕妮,開元釋教錄看佛經目錄的目錄學意義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51(2005/01) 32-34

 

 

發展評估

1.開元釋教錄對目錄學發展之重要性

2.開元釋教錄對後代目錄編纂的啟發性

3.開元釋教錄與唐代佛教發展

 

引用書目

李際寧 ,佛經版本 ,鳳凰出版社,2002-12-1 

釋成觀 ,《〈大藏目錄藍本入藏目錄比較分析,中華佛學學報第4 (p201-233),民國80

電子資源

中國基本古籍庫

CBETA電子佛典2009

嘉興藏(新文豐版)目錄

龍藏(目錄)

THE END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郡齋讀書志介紹

作者

²  晁公武(11051180?):

²  字子止,號昭德先生,山東鉅野(一說為澶州清豐)人。靖康之難後,公武隨父避難入蜀,紹興二年(1132)中進士第,為四川轉運使井度屬官,總領四川宣撫司錢糧所主管文字,後知恭州、榮州、合州,終累官至吏部侍郎。

²  郡齋讀書志外,著有易詁訓傳尚書詁訓傳毛詩詁訓傳中庸大傳春秋詁訓傳昭德堂稿稽古後錄老子通述嵩高樵唱等書, 惜皆不傳世。

晁氏藏書

²  山東鉅野晁氏為世宦大族,自晁迥以下,六世皆出進士,代以文翰藏書傳家。

²  公武家自文元公來,以翰墨爲業者七世,故家多書,至於是正之功,世無與讓焉。然自中原無事時,已有火厄;及兵戈之後,尺素不存也。

——〈郡齋讀書志自序

郡齋讀書志成書因由

²  南陽公天資好書,自知興元府至領四川轉運使,常以俸之半傳錄,時巴蜀獨不被兵,人閒多有異本,聞之未嘗不力求,必得而後已。歷二十年,所有甚富,旣罷,載以舟,卽廬山之下居焉。宿與公武厚,一日貽書曰:「某老且死,有平生所藏書,甚秘惜之,顧子孫稚弱,不自樹立,若其心愛名,則爲貴者所奪;若其心好利,則爲富者所售,恐不能保也。今舉以付子,他日其間有好學者歸焉,不然,則子自取之。」

——〈郡齋讀書志自序

郡齋讀書志成書經過

²  公武惕然從其命,書凡五十篋,合吾家舊藏,除其複重,得二萬四千五百卷有奇。今三榮僻左少事,日夕躬以朱黃讎校舛誤,終篇輙撮其大旨論之。

——〈郡齋讀書志自序

²  自序題為「紹興二十一年元日昭德晁公武序」 ,故知此書完成於1151

郡齋讀書志版本

²  四卷蜀刻本

²  二十卷衢本

²  七卷袁本

²  衢本、袁本分類入類、收書多寡、敘錄內容皆有不同之處

四卷蜀刻本

²  郡齋讀書志最早的原貌,自序所述,即成是書。刊行者為杜鵬舉,玉海宋志.目錄類已有著錄

二十卷衢本

²  四卷本成後,公武仍持續蒐書著述,其門人姚應績將這些增補的內容與原有的四卷本合編為二十卷

²  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衢州守游鈞刊之,是為「衢本」

七卷袁本

²  包含前志四卷、附志一卷,後志二卷

           前志四卷即為蜀刻原刊本

           附志乃取趙希弁自家藏書,去除與前志重複的部分編成

           後志選取衢本姚氏所增內容,錄成二卷

²  淳祐十年(1250)黎安朝於袁州刊之,是為「袁本」 (趙希弁實主其事)

王先謙校刊本

²  以衢本為底本,取袁本校之,袁本有異於衢本處,悉為標明。每條書名之下,並註明袁本的分類與條序。

郡齋讀書志的架構

²  分經、史、子、集四部,每部皆有總論

²  四部下各分小類,部分小類前有小序

²  每類之內,各書大致依時代先後排列,並註明作者、書名、卷數、內容提要

四庫全書版郡齋讀書志書影

郡齋讀書志的分類

²  經:

           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經解、小學

²  史:

           正史、編年、實錄、雜史、偽史、史評、職官、儀注、刑法、地理、傳記、譜牒、目錄

²  子:

           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天文、星曆、五行、兵家、類書、藝術、醫書、神仙、釋書

²  集:

           楚辭、別集、總集、文說

郡齋讀書志的價值

²  為目前所存最早的私家藏書目錄,且為實際藏書目,能呈現部分宋代以前,書籍的刊印、流通、著作之現象

²  體制架構規劃完善,能為後世書目取法(例:集部文說類)

²  各書敘錄皆努力考證,然而內容卻靈活

參考資料

²  劉兆祐中國目錄學

²  書目續編郡齋讀書志

²  潘美月宋代藏書家考

²  傅璿琮、謝灼華中國藏書通史

²  孫猛郡齋讀書志校證

²  葉昌熾藏書紀事詩

²  劉大軍、喻爽爽編著;肖東發主編中國私家藏書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菉竹堂書目介紹

作者簡介

      葉盛(14201474)字與中,號蛻庵,諡文莊。明江蘇昆山人。正統十三年(1448)進士,授兵科給事中,擢右參政,後歷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兩廣巡撫,成化八年(1472)轉吏部左侍郎,致仕終。

   


     

²  編有《菉竹堂書目》《兩廣奏草《菉竹堂稿》。

²  著有《水東日記》《水東詩文稿》《文莊奏疏》《秋台詩話》《衛族考》《經史言天錄》《宣鎮諸序》等。

     王世貞《菉竹堂記》云:「生平無他嗜好,顧獨篤於書,手自抄讎,至數萬卷。」

     長年在邊鎮為官,受條件限制,讀書、聚書都十分不便,因此身邊總是帶著幾個專門抄書的人,為他抄書。每抄成一書,便認真校閱,並且鈐上他的官印(鎮撫燕雲關防;巡撫宣府關防)為記。

    

    

      至晚年,藏書累至四千六百餘冊,共二萬二千七百多卷,為當時江蘇藏書之首。

      曾欲建樓專門庋藏圖書,並取《衛風·淇奧》「學問自修」之義,名其樓曰菉竹,但最終卻因清貧而未能建成,直至仙逝後,其五世孫葉恭煥竟其遺志,才建成了菉竹堂。

成書經過

      葉盛在《菉竹堂書目‧中提到:「夫天地間物,以余觀之,難聚而易散者,莫書也。」因藏書之多,為防止書籍散失及讓後世子孫瞭解祖上藏書艱辛,葉盛決心編寫《菉竹堂書目》,於明成化七年(1471)完成。

     後人以為許多奇秘者並沒有編入書目中,但此目仍令人稱道,葉盛之所以能在目錄學方面頗有建樹,原因如下:

² 家學淵源。

² 嚴師督教: 朱冕、劉昌、彭勗。

² 嗜書如命,勤奮為學。

² 史學思想,重視修譜。

² 藏書致用,編寫書目。

《書櫥銘》曰:「讀必謹,鎖必牢,收必審,閣必高。子孫子,惟學斆,借非其人亦不孝。」

²  葉盛和所有藏書家一樣,希望自己的子孫也能像他一樣愛書、讀書,所以他用《書櫥銘》勉勵後世子孫。

版本

² 清康熙56[1717]江都程式莊抄本

 不分卷,現藏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庫。

² 淸萃古齋寫本

  清人錢景開在乾嘉時期,於蘇州虎丘有書肆「萃古齋」,也校書,所刻均善本,黃丕烈稱其「書友中巨擘」。

² 清抄本

 為清人周星詒校跋,他藏有兩抄本,皆是錄明楊士奇等編文淵閣書目,刪去地志所成,後發現是偽本,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² 清經鉏堂抄本

 存五卷(缺第三卷)。經鉏堂為宋人倪思在湖州做為藏書之所,後世子孫繼承之。

² 清抄本

  前有葉盛於成化七年(1471)自序,並附五世孫葉恭煥於隆慶三年(1570)、七世孫葉國華於天啟三年(1623)跋語為上海圖書館藏。

² 清咸豐四年(1854)南海伍氏刊本

 收於伍崇曜粵雅堂叢書二編第十五集中,前有伍崇曜跋說明此書目成書及流傳始末,並附葉國華於崇禎七年 (1634)跋語。

² 適園叢書本

 收於適園叢書,此書目是一部偽書目,據《文淵閣書目》編排而成。最早發現其偽的是清末目錄學大家姚振宗。

² 百叢本

  收於百部叢書集成之六十四,據伍崇曜粵雅堂叢書景印。內附四庫全書總目菉竹堂書目六卷提要及四庫總目提要補正菉竹堂書目六卷說明此書目流傳始末。

² 叢書集成初編本

 收於叢書集成初編總類 私家書目,據伍崇曜粵雅堂叢書景印。

² 存目叢書本

 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景印上海圖書館藏清初鈔本,附四庫全書總目菉竹堂書目六卷提要。

² 書目類編本

 收於書目類編29

分類原則

  大率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之體例,分經、史、子、集四部。

² 頂格為大類。

² 低一格為書目

² 收當時名臣奏議,諸儒註解正義,諸儒之說或名流言論。

子目分析

² 卷首曰「聖制」

   收景泰皇帝所收四書五經及憲宗皇帝用來規勸臣子的書籍。

² 經部細分十二小目

 分成易、書、詩、春秋、周禮、儀禮、禮記、禮書、樂禮、諸經總錄、四書、性理。

² 史部分經濟與史二目

 重視治國謀略,先放正史再列人物傳記。

² 子部包括子雜與子書兩大類

  子書首列道家類,然後才是儒家與法家類;子雜則是雜家各書及文集。

² 集部有十六子目

  分成詩詞集、類書、韻書、姓氏、法帖、畫譜、政書、刑書、兵法、算法、醫書、農圃、古今通志、陰陽書、道書和佛書。

² 後錄收家所刊及自著書

  今本不復見。

歷來書目著錄

真本

²  晁瑮寶文堂書目(明嘉靖三年)

²  朱睦楔萬卷堂書目著錄用水東書目(明隆慶年間)

²  董其昌玄賞齋書目(明萬曆年間)

²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 (明崇禎年間)

²  閻若璩潛邱箚記文莊書目 (明清之際)

²  紀昀等編四庫全書總目著錄為兩淮鹽政採進本。(清乾隆年間)

優點

² 目錄體制獨特:為六部分類法

  明代書目分類體系分兩派,一派因循四部而大增細目;一派創立新法。而菉竹堂書目因循四部,但又加上「制」及「後錄」兩大類。

² 著錄珍奇異本、考證古書存佚

  著錄多精本、善本,或明初尚存,其後亡佚的古籍善本。

缺點

² 著錄簡單,難於考究學術源流

 因葉盛未完成此書目即辭世,故全書無小序和提要,也無卷數和作者。

² 小類劃分,有所偏頗謬誤

  應分為子部之下的類書分於集部,而文集應分於集部卻分在子部。

補充

² 菉竹堂書目在清代即有真、偽二種本子,偽本抄自明楊士奇等編撰的《文淵閣書目》。(周星詒提出)

² 今日所見分六卷,已非葉盛原本所分類,乃粵雅堂叢書於刊刻時重新分卷,因其所收本為偽本,雖為善本,亦為後人所詬病。 (陸心源提出)

菉竹堂書目真偽差異

² 著錄圖書單位不同:真本以「卷」為單位;偽本用的完全是「冊」。

² 著錄內容不同:真本著錄科舉時代的「程文」(八股文);並葉盛「其家所刊及自著書」;偽本無。

² 著錄書目數量不同:真本分六卷,錄四千六百有奇;偽本不分卷,錄四千一百六十一部。

偽版《菉竹堂書目》卷二「經濟」類與
《文淵閣書目》卷四「經濟」類對照

參考書目

學位或期刊論文

² 張雷:菉竹堂書目的真本和偽本

(《江蘇圖書館學報》,19983期)

² 吳平:《〈帶經堂書目〉的編纂特色》

(《舊書資訊報》,2003.06.16

² 陳偉軍:菉竹堂書目》的偽本

中華讀書報11版,2005.08.17

² 文偉:「明代葉盛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05

專書

² 張鈞衡《適園叢書本》(烏程張氏刊本,1917)

² 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台北:世界書局,1961),卷二,頁215216

² 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² 陸心源儀顧堂題跋粵雅堂刻偽菉竹堂書目跋 (台北:廣文書局,1968),卷五。

² 嚴靈峰編書目類編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

² 商務印書館輯叢書集成初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² 馮惠民, 李萬健等選編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²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網路資料

²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導航

²  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數據庫

²  學苑汲古

²  台灣國家圖書館

²  中國國家圖書館

²  互動百科

²  百度國學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