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承燁《澹生堂藏書目》簡介


作者生平
祁承燁(1563-1628),字爾光,號夷度,又稱曠
翁,晚號密士老人。明末浙江山陰人。明萬曆三十
二年(西元1604年)進士,官至江西右參政。
樂於汲古,藏書極豐。初建“曠園”於梅里,另建藏
書樓名“澹生堂”,又闢“曠亭”為遊憩之所,並有“東
書堂”為讀書之處。
所藏之書,版刻精湛,紙墨優良,多世人未見之本。
撰《澹生堂藏書目》一書,著錄所藏圖書9000餘種,
10萬餘卷。採用“互著”、“別裁”之法,分別著錄書
名、卷數、著者和出處於有關各類中。



藏書源流始末
『自童子時,喜弄柔翰,便好輯古人書。然時得時失,終無次第』
──《澹生堂集》卷十二。
祁承燁生長於書香世家,由於祖父母佳範懿德影響,
藏書環境的薰陶、淵博的學識和愛書的嗜好,奠定
日後藏書精良廣博的基礎。

『十餘年來,館穀之所得,饘粥之所餘,無不歸之書。合之先世頗逾萬
卷,藏在羽堂中。丁酉多夕,小奴不戒于火,先世所遺及半生所購,無
片楮存者。』
──《澹生堂集》卷十二。
丁酉萬曆二十五年(1597),辛苦所藏之書,因傭
僕之疏忽,而毀於祝融。




藏書源流始末
『癸丑偶以行役之便,經歲園居,復約同志互相褒集,廣為蒐羅,夏日
謝客杜門,因率兒輩手自插架,編以縱緯二目,總計四部,其為類者若
干,其為帙者若干,其為卷者若干,以視舊蓄,似再倍而三矣。』
──《澹生堂集》卷十四。
藉由任官地利之便,四處訪求圖書。並在這時期中,
積極參加讀書盟社,與朋友致力於傳鈔校讎典籍,
互易所缺,使得藏書數量達到巔峰。
為了更完整地收藏圖書,祁承燁建造“澹生堂“做
為藏書樓。萬曆四十一年(1613)以縱緯二目之法,
編成《澹生堂藏書目》。




《澹生堂藏書目》之內容特色
依據一、《澹生堂藏書目》清光緒十八年會稽徐友蘭
鑄學齋刻本
二、相關之期刊論文文獻
來闡述藏書之內容、藏書之版本。
《澹生堂藏書目》內容:

分為四部,但不標經、史、子、集之目。共分四十
六類,二百四十三子目。
祁承燁在每類之下詳設子目,大抵承襲鄭樵《通志
‧藝文略》及焦竑《國史經籍志》,但部份子目又
教鄭、焦二家為審慎。



《澹生堂藏書目》之內容特色
《澹生堂藏書目》所記之版本

監本、北監本、南監本、官本、御製鈔本、藩刻本、
藩藏本、舊本、新本、刻本、翻刻本、駢刻本、細
楷精刻本、鈔本、仿宋本、地方刻本、宋本、大本、
小本。

《通志藝文略》、《國史經籍志》及《澹生堂藏書目》
子目之比較

通志藝文略
國史經籍志
澹生堂藏書目

古易、石經、章句、
傳、注、集注、義疏、
論說、類例、譜、考
正、數、圖、音、讖
緯、擬易共十六種
古易、石經、章句傳
注、集注、義疏、論
說、類例、譜、考正、
數、圖、音、讖緯
共十四目
古易、章句傳注、疏
義集解、詳說、拈解、
考正、圖說、卜筮、
易緯、擬易共十目

古文經、石經、章句、
傳、注、集注、義疏、
問難、義訓、小學、
逸篇、圖音、續書、
纖緯、逸書共十六種
石經、章句、傳注、
集解、義疏、問難、
圖譜、名數、音、緯
候共十目
章句注疏、傳說、圖
譜、考訂、外傳
共五目

石經、故訓、傳、注、
義疏、問辨、統說、
譜、名物、圖、音、
緯學共十二種
石經、故訓、傳注、
義疏、問辨、統說、
譜、名物、圖譜、音、
緯共十目
章句注疏、傳解、考
正圖說、音義注釋、
外傳共五目

書名
類目
通志藝文略
國史經籍志
澹生堂藏書目
春秋
經、五家傳注、三傳
義疏、傳論、序、條
例、圖、文辭、地理、
世譜、卦、音、讖緯
共十三種(春秋外傳國
語共四種)
石經、左氏、公羊、
穀梁、通解、詰難、
論說、條例、圖譜、
音、緯、外傳
共十二目
經總傳、左傳、公羊、
穀梁、通解、考證、
圖譜、外傳共八目

周官六種儀禮四種
喪服九種禮記九種
月令四種會禮四種
儀注十八種
共五十四種
周禮、儀禮、喪服、
二戴禮、通禮共五目
周禮、儀禮、二戴禮、
通禮、圖考、禮緯、
中庸、大學共八目
孝經
古文、注解、義疏、
音:廣義、纖緯
共六種
古文、傳注、義疏、
考正、外傳、音、緯
共七目
注疏、叢書、外傳
共三目

書名
類目

通志藝文略
國史經籍志
澹生堂藏書目
論語
古論語、正經、注解、
章句、義疏、論難、
辨正、名氏譜、音釋、
纖緯、續語共十一種
古文、正經、傳注、
疏義、辨正、名氏譜、
音釋、續語、事紀、
廟典、共十目
章句注疏、解說、別
編、圖志、外傳
共六目
孟子
不分目
章句注疏、雜解、外
傳共三目
經總解
經解、諡法共二種
不分目
傳說、考定、音釋、
經筵共四目
理學
性理、詮集、遺書、
語錄、論著、圖說
共六目
小學
小學、文字、音韻、
音釋、古文、法書、
蕃書、神書共八種
爾雅、書、疏、近世
蒙書共四目
爾雅、蒙書、家訓、
纂訓、韻學、字學
共六目

書名
類目
通志藝文略
國史經籍志
澹生堂藏書目
國朝史
御製、.纂、彙錄、
編述、分紀、武功、
人物、典故、時務、
雜記、行役、風土
共十二目
編年史
古魏史、兩漢、魏、
吳、晉、宋、齊、梁、
陳、後魏、北齊、隋、
唐、五代、運曆、紀
錄共十五種
古魏史、兩漢、魏、
吳、晉、宋、齊、梁、
陳、後魏、北齊、隋、
唐、五代、宋、運曆、
紀錄共十七目
通鑑、綱目、紀、記
事共四目
通史
正史內有通史一目
正史內有通史一種
會編、纂略共二目
史鈔
詳節、摘略共二目
史評
考正、論斷、讀史
共三目

書名
類目
通志藝文略
國史經籍志
澹生堂藏書目
國朝史
御製、.纂、彙錄、
編述、分紀、武功、
人物、典故、時務、
雜記、行役、風土
共十二目
編年史
古魏史、兩漢、魏、
吳、晉、宋、齊、梁、
陳、後魏、北齊、隋、
唐、五代、運曆、紀
錄共十五種
古魏史、兩漢、魏、
吳、晉、宋、齊、梁、
陳、後魏、北齊、隋、
唐、五代、宋、運曆、
紀錄共十七目
通鑑、綱目、紀、記
事共四目
通史
正史內有通史一目
正史內有通史一種
會編、纂略共二目
史鈔
詳節、摘略共二目
史評
考正、論斷、讀史
共三目

書名
類目

通志藝文略
國史經籍志
澹生堂藏書目
霸史
霸史上、霸史下
共二種
不分目
列國、偏霸共二目
雜史
古雜史、兩漢、魏、
晉、南北朝、隋、唐、
五代、宋共九種
古雜史、兩漢、魏、
晉、南北朝、隋、唐、
五代、宋、金元
共十目
野史、稗史、雜錄共
三目
典故
(故事)
故事共一種
不分目
故事職掌共二目
政實
職官共二種
刑法共十一種
食貨共六種
職官不分目
法令十一目
食貨六目
時令不分目
時令、食貨、刑法、
官孚、事宜共五目

書名
類目

通志藝文略
國史經籍志
澹生堂藏書目
禮樂
禮類中義注共有十八
種樂類共有十一種
禮儀、吉禮等共廿一
目樂類有樂書等九目
國禮、家禮、樂律、
祀典共四目
記傳
耆舊、高隱、孝友、
忠烈、名士、交遊、
列傳、家傳、列女、
科第、名號、冥異
共十三種
耆舊、孝友、忠烈、
名賢、高隱、家傳、
交遊、列女、科第、
名號、冥異、祥異
共十三目
別錄、垂範、高賢、
彙傳、別傳、忠義、
事跡、行役、風士
共九目
圖志
地理、都城、宮苑、
郡邑、圖經、方物、
川瀆、名山洞府、朝
聘、行役、蠻夷
共十種
地理、都城、宮苑、
郡邑、圖經、方物、
川瀆、名山洞府、朝
聘、行役、蠻夷
共十目
統志、通志、郡志、
州志、邑志、關鎮、
山川、攬勝、園林、
祠.、梵院
共十一目

書名
類目

通志藝文略
國史經籍志
澹生堂藏書目
譜錄
譜系:帝系、皇族、
總譜、韻譜、郡譜、
家譜共六種
書目:總目、家藏總
目、文章總目、經史
目共四種
譜牒:帝系、皇族、
總譜、韻譜、郡譜、
家譜共六目
簿錄:總目、家藏總
目、文章總目、經史
目共四目
統譜、族譜、年譜、
世家、試錄、姓名、
書目共七目
諸子
墨家、法家、名家、
縱橫家、雜家
墨家、法家、名家、
縱橫家、雜家
墨家、法家、名家、
縱橫家、雜家共五目
小說家
不分種
不分目
說彙、說叢、佳話、
雜筆、閒適、清玩、
記異、戲劇共八目
農家
不分種
不分目
民務、時序、雜藝、
樹藝、牧養共五目

書名
類目

通志藝文略
國史經籍志
澹生堂藏書目
道家
老子、莊子、諸子
等…共廿五種
老子、莊子、諸子、
諸經……等共廿三種
老子、莊子、諸子、
諸經、金丹、彙書、
詮述、修攝、養生、
記傳、餘集共十一目
釋家
傳記、塔寺、論義、
詮述、章鈔、儀律、
目錄、音義、頌讚、
語錄共十種
經、律、論、義疏、
語錄、倡、雜著、記
傳、塔寺共九目
大乘經、小乘經、宋
元續入經、東土著述、
律義、經典疏注、大
小乘論、宗旨、止觀、
警策、詮述、提唱、
淨土、因果、記傳、
禪餘、文集共十八目
兵家
兵書、軍律、營陣、
兵陰陽、邊策共五種
兵書、軍律、營陣、
兵陰陽、邊策共五目
將略、兵政共二目

書名
類目
通志藝文略
國史經籍志
澹生堂藏書目
天文家
天文:八種
曆數:五種
天文、曆數共二目
占侯、曆法共二目
五行家
共三十種
共三十目
占卜、陰陽、星命、
堪輿共四目
醫家
脈經、本草、方書、
傷寒、婦人、小
兒……等共廿六種
共十七目
經論、脈法、治法、
方書、本草、傷寒、
婦人、小兒、外
科……等共九目
藝術家
藝術、射、騎、畫錄、
奕碁……等共十七種
共十七目
書、畫、琴、棋、數、
射、雜伎共七目
類家
類書上、類書下
共二種
不分目
會輯、纂略、叢書
共三目
叢書
國朝史、經史子雜、
子彙、說彙、雜集、
彙集共六目

書名
類目

通志藝文略國史經籍志
澹生堂藏書目
詔制
制誥:一種
不分目
王言、代言共二目
章疏
表章:一種
啟事:一種
四六:一種
奏議:一種
策:一種
書:一種
不分目(即表奏類)
奏議、書牘、啟牒、
四六共四目
辭賦
賦:一種
不分目(即表奏類)
騷、賦共二目
總集
總集:一種
不分目
詩文總集、文編、詩
編、郡邑文獻、家乘
文獻、遺文考識、制
科藝共七目

書名
類目
通志藝文略
國史經籍志
澹生堂藏書目
別集
共二十種,依時代先
後排列
共十八目,依時代先
後排列
帝王、漢魏六朝詩文、
唐詩文、宋詩文、元
詩文、國朝御製集、
國朝閣臣集、國朝分
省諸公詩文集共八目
餘集
逸文(附摘錄)、逸詩(
附集句、摘句)、艷詩
(附詞曲)、今樂府
共四目
詩文評
文史:一種
詩評:一種
不分目
文式、文評、詩法、
詩評、詩話共五目

書名
類目


分類編目之理論
祁承燁於《庚申整書略例》中,提出了「因、益、通、
互」四法為其分類編目之依據
『一曰因。因者,依四部之定例也』→承襲荀勗
《中經新簿》
『一曰益。益者,非益四部之所本無也』→增益前
代書目所無之類目
『一曰通。通者,流通於四部之內也。』→《校讎
通義》之「別裁」
『一曰互。互者,互見四部之中也。』→《校讎通
義》之「互著」




《澹生堂藏書目》之價值
類目的新增:叢書、約史、餘集
互著與別裁的發明與應用:解決分類上難於部次之問題

參考資料
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卷三﹙台北:世界,民69﹚,頁
163。
金步熾,《中國藏書家考略》﹙台北:文海,民60﹚,頁55。
吳唅.,《江浙藏書家史略》﹙台北:文史哲,民71﹚,頁
46~47。
祁承燁,《澹生堂藏書目》,《紹興先正遺書》(清光緒十
八年徐氏鑄學齋刻本)
章學誠,《校讎通義》三卷。(台北:世界,民51)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編者,
民67)
嚴倚帆,《祁承燁及澹生堂藏書研究》,(台北:台大圖書
資訊研究所1987年碩士論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果霖 的頭像
    楊果霖

    古典文獻研究網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