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辨偽學研究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連結: http://120.126.128.164/bianwei/list.php

「古籍辨偽資料系統」,嘗試以現代資料庫的方式,有系統的整理古代的偽書資料,使讀者能進一步檢索到辨偽資料,並考察歷朝偽書狀態,以為辨偽學研究之用。本計畫為楊果霖100年度古籍辨偽資料索引暨其相關分析 NSC 100-2410-H-305 -057 - 】的附屬成果,由於原計畫擬為二年期完成的計畫,惜僅獲得一年經費的補助,而限於人力.時間不足之故,是以計畫成果,尚有待持續補訂,但是已進行偽書種類的普查,已達到1528種偽書,實為目前已發佈的偽書種類,輯錄較為完備之作。


文章標籤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源來源:來自台北大學「古籍辨偽資料系統」(<http://120.126.128.164/bianwei/list.php>,2014/6/20

民國

2410

子部.小說家類

文章標籤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源來源:來自台北大學「古籍辨偽資料系統」(<http://120.126.128.164/bianwei/list.php>,2014/6/20

 

偽書種類

數量

文章標籤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源來源:來自台北大學「古籍辨偽資料系統」(<http://120.126.128.164/bianwei/list.php>,2014/6/20

書名

作者

連山易

文章標籤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源來源:來自台北大學「古籍辨偽資料系統」(<http://120.126.128.164/bianwei/list.php>,2014/6/20

 

子部.釋家類

1013

文章標籤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源來源:來自台北大學「古籍辨偽資料系統」(<http://120.126.128.164/bianwei/list.php>,2014/6/20

 

辨偽者朝代

偽書數量

文章標籤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統計範本:來自台北大學「古籍辨偽資料系統」(<http://120.126.128.164/bianwei/list.php>,2014/6/20

偽書朝代

數量

唐代

文章標籤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乘起信論》 簡介

《大乘起信論》一卷,簡稱《起信論》。疑偽。署名馬鳴著。中譯本有兩種:南朝梁真諦譯、唐實叉難陀譯。於南朝梁開始在中土流傳的佛教典籍。此論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幾乎囊括了大乘佛學的各種理論,被稱為大乘佛學的「通論」。

全書由「因緣」、「立義」、「解釋」、「修信」、「利益」五部分組成。勸人信奉大乘佛教,認為世界萬有是「真如」的顯觀,人們只要深信真如佛性和佛、法、僧三寶,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等,就能獲得解脫。

 

《起信論》的作者與譯者介紹

 

現存關於《起信論》一書的最早記載,分別見於隋初曇延撰的《起信論疏》和慧遠所撰的《大乘義章》、《大乘起信論義疏》。

這些早期的文獻只提到《起信論》的作者是馬鳴,並未涉及到譯者。

隋開皇十七年(597),費長房編歷代三寶記最早指出起信論的譯者是真諦,並記載翻譯的時間和地點。「大乘起信論一卷,梁太清四年在富春陸元哲宅出。」

唐麟德元年(664),道宣編大唐內典錄卷四的「真諦」條,提出起信論「大同四年在陸元哲宅出」。

唐開元十八年(730)智昇編開元釋教錄卷六的「真諦」條中,提出「真諦於承聖二年癸酉二年九月十日於衡州始興郡建興寺」譯出起信論

最早對《起信論》存疑的,是隋開皇十年(590)法經等編的《眾經目錄》,該錄將此論列入「眾經疑惑部」,並云:「《大乘起信論》一卷,人云真諦譯,勘真諦錄無此論,故入疑。」

唐初,惠均撰《四論玄義》,首次對《起信論》的作者提出疑問,認為是中國地論師借馬鳴之名所造。卷五云:「《起信》是虜魯人作,借馬鳴菩薩名。」卷十又云:「《起信論》一卷,人云馬鳴菩薩造,北地諸論師云,非馬鳴菩薩造,昔日地論師造論借菩薩名目之,故尋覓翻經論目錄中無有也,未知定是否?」

晚唐,新羅珍嵩作《華嚴經探玄記私記》提出《起信論》是依偽《漸剎經》而造的「偽論」。

 

馬鳴

古印度佛教詩人、哲學家、大乘佛教著名論師。關於他所處時代眾說紛紜,一般說法認為其生長於西元一、二世紀間。

馬鳴生於中天竺舍衛國婆枳多城。原是外道沙門,世智辨聰、特長論議。後有脇尊者從北天竺而來,和他進行辯論得勝,馬鳴因此拜脇尊者為師,歸信佛教。

據說,他宣揚佛法時,「諸有聽者,莫不開悟」,連馬都「垂淚聽法,無念食想」,因「馬解其音」,故名之為「馬鳴」。

藏經中題馬鳴著述之書凡八種:大莊嚴經論十五卷、佛所行贊五卷、六趣輪迴經十不善業道經尼乾子問無我義經大宗地玄文本論事師法》《大乘起信論等。

 

真諦(499-569)

西天竺優禪尼國人,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

由梁武帝禮請來到中國,武帝太清二年(548),真諦三藏從西天竺(印度)抵達建業(南京),開始從事佛經翻譯事業。

晚年(562)因感慨「弘法非時,有阻來意」,於是坐船欲西返印度,但卻被風浪所阻,又飄回廣州。受刺史歐陽頠竭誠供養,智愷等人亦來歸依,由此繼續其翻譯、弘法事業。

真諦從梁武帝末(548)至陳太建元年(569)所譯經籍,據開元釋教錄記載,有四十九部、一百四十餘卷。現存二十六部、八十七卷。主要有十七地論金光明經無上依經唯識論攝大乘論攝大乘論釋等。

 

實叉難陀(652-712

于闐人(今新疆和田一帶)。

武周時,實叉難陀應聘攜帶廣本華嚴經梵本來到洛陽,於證聖元年(695)在大遍空寺同菩提流支、義淨、復禮、法藏等重新翻譯,聖歷二年(699)在佛授記寺翻譯完畢,是為唐譯八十卷華嚴經,世稱新華嚴經。後又奉召譯大乘入楞伽經文殊師利授記經。所譯經籍,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共十九部、一百零七卷。

 

起信論的作者與譯者考證

從文獻上考察

(一)起信論非馬鳴造

鳩摩羅什譯馬鳴菩薩傳未言其曾著起信論

真諦著世親傳云其造毗婆沙毗婆沙為小乘「一切有部」寶典,其思想與起信論懸隔。

 

(二)智愷之為偽

梁智愷

「如來滅後六百餘年,諸道亂興,魔邪競扇,於佛正法毀謗不停。時有一高德沙門名曰馬鳴,深契大乘,窮盡法性,大悲內融,隨機應現,愍物長迷,故作斯論。盛隆三寶,重興佛日起信未久,迴邪入正,使大乘正典復顯於時,緣起深理更彰於後代。迷群異見者,捨執而歸依。闇類偏情之黨,棄著而臻湊。自昔已來,久蘊西域,無傳東夏者。良以宣譯有時,故前梁武皇帝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國取經,并諸法師。遇值三藏拘蘭難陀,譯名真諦,其人少小博採,備覽諸經,然於大乘偏洞深遠。時彼國王應即移遣,法師苦辭不免,便就汎舟,與瞿曇及多侍從。并送蘇合佛像來朝。而至未旬,便值侯景侵擾。法師秀採擁流,含珠未吐,慧日暫停,而欲還反。遂囑值京邑英賢,慧顯,智韶,智愷,曇振,慧旻,與假黃鉞大將軍太保蕭公勃,以大梁承聖三年,歲次癸酉,九月十日於衡州始興郡建興寺敬請法師敷演大乘,闡揚祕典,示導迷徒,遂翻譯斯論一卷,以明論旨,玄文二十卷,大品玄文四卷,十二因緣經兩卷,九識義章兩卷。傳語人天竺國月支首那等,執筆人智愷等,首尾二年方訖。」

智愷為諦門高足,遇真諦乃諦晚年流於廣州時。

真諦傳諦至廣州為陳文帝天嘉三年(562 ,智愷躡跡南來。

對於翻譯起信論之事,真諦傳智愷傳皆不言。

 

(三)起信論非真諦譯

關於起信論譯時譯地有矛盾之兩說:

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大乘起信論一卷,梁太清四年在富春陸元哲宅出;起信論疏四卷,太清四年出。」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真諦以梁武帝太清二年歲次戊辰見帝於寶雲殿,帝敕譯經,即以太清二年迄承聖三年歲次甲戌於正觀寺譯金光明經彌勒下生經大乘起信論等總一十一部,合二十卷。此論乃是其年九月十日與京邑英賢慧顯、智愷、曇振、慧旻等並廣鉞大將軍太保蕭公勃等於衡州建興寺所譯。沙門智愷筆受,月婆首那等譯語。並翻論旨玄文二十卷。 」

一為費長房之太清四年(550)在富春陸元哲宅說、一為法藏等之承聖三年(554)衡州寺之說,時距五年,地隔千里。考真諦本傳及諸弟子傳,知其皆誤也。

法泰傳:「真諦挾道孤遊,會虜寇就殄,僑寓流離,一十餘年,全無陳譯。於廣州制旨前後所出五十餘部。」



(四)起信論非實叉難陀譯

:「此論東傳,總經二譯。初本即西印度三藏法師波羅末陀,此云眞諦。以梁武帝承聖三年歳次癸酉九月十日,於衡州始興郡建興寺,共揚州沙門智愷所譯。此本即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齎梵文至此,又於西京慈恩塔内獲舊梵本,與義學沙門荊州弘景、崇福、法藏等以大周聖暦三年歳次癸亥十月壬午朔八日已丑於授記寺與華嚴經相次而譯,沙門復禮筆受,開爲兩卷。然與舊翻時有出沒,蓋譯者之意,又梵文非一也。」

梁啟超認為其序文前半全引舊譯偽序,後半曰「梵文非一,故與舊翻時有出沒。」今兩本俱在,實無互相出入之點。

續高僧傳玄奘傳以及開元釋教錄卷第八玄奘錄皆記載,玄奘曾應印度諸僧要求,將起信論「譯唐為梵,通布五天」。故梵本本來無有,亦無所謂新齎梵本。

紀元編周聖歷僅有兩年,聖歷元年歲次戊戌、二年歲次己亥。聖歷既無三年,尤非癸亥。

宋高僧傳卷二實叉難陀傳並無記載重譯起信論之文。「與華嚴經相次而譯」,傳有記載重譯華嚴經楞伽經,獨不記載重譯起信論之事。

從學理上考察

在印度,龍樹、無著兩派對立,龍樹從實相本體方面立論,說「法體恒空」;無著從萬法之緣起方面立論,說「萬法唯識」。

大乘起信論則調和兩派的思想,提出眾生心攝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的理論。眾生心涵真如相和生滅因緣相,真如具備空和不空兩重含義,生滅因緣相又以真如為本體,由此融貫了兩派的理論。

在中國,地論、攝論對於如來藏和阿賴耶識的關係問題,各派觀點有很大的矛盾。而大乘起信論則解決了此矛盾,「言佛身則應真雙開,言藏識則淨妄同體。於是南北各派之說據無不盡,而聚訟得有所定。」

馬鳴所著大莊嚴論佛本行贊大乘起信論相校,凡起信論之思想彼中皆無,彼中思想起信論亦無,故不能信同出於一人之手。

真諦與起信論思想根本不同。圓測解深密疏云:「真諦三藏依決定藏論立九識義。」是九識之說,傳自真諦。而此說以滅阿賴耶識為鵠,與起信論「依如來藏不生滅與生滅名阿賴耶」之說不相容。

起信論的其他作者

望月信亨謂此論嘗為慧遠著述中所引,慧遠以隋開皇十二年(592)入寂,故成書不能晚於開皇十二年。

又此論有引真諦譯本攝大乘論之痕跡,攝大乘論在陳天嘉四年(563)譯,故成書不能早於天嘉四年。

故望月信亨推定為曇遵所作,蓋欲立一說以勝他派,乃托之馬鳴、真諦以自重。

 

起信論的價值

起信論對佛教許多學派產生了巨大影響。華嚴宗三祖中的法藏就對起信論作了綿密的注釋,並以此論為基礎來組織其學說體系。

中國、日本和新羅的華嚴學者創造了大量研究起信論的作品。

起信論也倍受中國禪宗的尊重,北禪領袖神秀就以此論作他研究的一個基本部分。

由於起信論中有一段文句提到,以信仰修習阿彌陀佛名號作為解說的方便之法,所以該論也為勸人信仰阿彌陀佛解救力量的淨土宗人士所親睞。

梁啟超認為大乘起信論是佛學理論的頂峰之作,「譬如七級浮屠,此其頂也。」他認為印度和中國佛學各自具有的矛盾點,而大乘起信論會通了各派的觀點,將其完美的熔為一體。

影響牟宗三,於其許多著作中闡述、甚至稱揚,如來藏思想 ,尤其是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的思想模式。

 

參考文獻

梁啟超,大乘起信論考證(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臺北:大乘文化出版,1978

龔雋, 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鄧瑞全、王冠英,中國偽書綜考(合肥:黃山書社,1998

傅教石,〈《大乘起信論的作者與譯者佛典研究15-25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
作者
朝代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