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作者
朝代
出處資訊
《大隋眾經目錄》
法經等奉詔撰輯
隋代
收入《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電子書)》(CBETA 電子佛典-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五冊 No. 2146)。
 
 
 
隋開皇十四年(594)法經等奉詔撰輯。又稱《隋眾經目錄》、《法經錄》。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五冊。搜羅疑偽經最多,且科條最細,按大小乘經律論區分為十二類,是它的一大發明。《開皇錄》收錄一百九十五部、三百九十卷的疑偽經書。
《眾經目錄》 (仁壽錄)五卷。
仁壽二年(602)彥琮等奉詔撰輯。
隋代
收入《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電子書)》(CBETA 電子佛典-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五冊 No. 2147)。
又稱《隋眾經目錄》、《隋仁壽年內典錄》、《仁壽錄》、《彥琮錄》。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五冊。本經錄登錄疑偽經共「二百九部、四百一十三卷」,凡「名雖似正,義涉人造」(見本經錄卷四)的經典,均列入此中
眾經目錄(靜泰錄)
龍朔三年(663)唐釋靜泰奉命敕修。
唐代
收入《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電子書)》(CBETA 電子佛典-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五冊 No. 2148)。
 
 
 
本經錄是唐代東京(即洛陽)大敬愛寺的「藏經目錄」,龍朔三年(西元六六三年)正月二十二日,釋靜泰奉皇太子之命「敕修」而成,簡稱《靜泰錄》。本經錄對疑偽經的登錄,採取「疑惑、偽妄」的分類方式,卷四收錄<眾經疑惑>二十九部、三十一卷,<眾經偽妄>五十三部、九十三卷,合計八十二部、一百二十四卷,這比《開皇錄》的一百九十五部、三百九十卷,《仁壽錄》的二百九部、四百一十三卷,顯然銳減許多,不合乎疑偽經「越來出現越多」的發展情況。
《大唐內典錄》十卷。
唐麟德元年(664)道宣撰。
唐代
收入《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電子書)》(CBETA 電子佛典-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五冊 No. 2149)。
又作《內典錄》。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五冊。本書為唐代律僧道宣所撰之佛教目錄學書。撰此書之目的,乃志在改革前代書之弊病。智昇稱讚它為「類例明審,實有可觀」(均見《開元錄》卷十)。本書收入歷代所出疑偽經論錄(卷十),即載錄疑經和偽經目錄。乃蒐集初唐以前之疑偽佛書。則根據出《三藏記集》、《歷代三寶紀》、《法經錄》之記載,另加上若干道宣所查定之經典,共舉出疑偽經一六二部。
《大週刊定眾經目錄》
本經錄是武周天策萬歲元年(西元六九五年)十月二十六日,佛授記寺僧明佺奉敕編撰完成的
唐代
收入《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電子書)》(CBETA 電子佛典-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五冊 No. 2153)。
 
 
 
本書卷十五為第三類,此類取名「偽經目錄」,收錄疑偽經二百二十八部、四百一十九卷,第三類在《大周錄》中的地位,原屬「附錄」性質,被摒於「正錄」之外。又據《開元錄卷十八》,得知「八十部、一百一卷」疑偽經,是其新發現而為前代經錄所未登錄者。
《開元釋教錄》
唐開元十八年(西元七三○年)西崇福寺沙門智昇編撰
唐代
收入《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電子書)》(CBETA 電子佛典-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五冊 No. 2154)。
這是一部歷代公認體例最完備,考訂最細密的古代經錄。《開元錄卷十八別錄中疑惑再詳錄第六》之中,收錄「疑惑經」十四部、十九卷,<別錄中偽妄亂真第七>之中,收錄「偽妄經」三百九十二部、一千五十五卷,兩者合計,共收「疑偽經」四百零六部、一千七十四卷,遠比前代經錄,超出甚多,由此可見其「總結」、「集大成」的意圖十分明顯。
《儒志編》
王開祖
宋代
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3月。
 
 
 
王氏指出《周禮》有缺文,今存者有非周公之言,後代學者如王安石、程頤、晁公武、汪應辰、陳亮等,皆受其影響。
《朱熹辨偽書語》
[] 朱熹撰,民國白壽彝編
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694月,開明辨偽叢刊之一。
收錄朱熹關於40餘種古籍的辨偽語錄,依書名分類。
《詩辨妄》一卷,附錄四種
()鄭樵著 ; 顧頡剛輯點.
宋 代
北平:樸社,19337月,辨偽叢刊之一。
 
 
 
鄭樵的《詩辨妄》是攻駁毛詩的一部極重要的著述,也因而引起朱熹的《詩序辨說》。原已亡佚,顧頡剛從周孚《非詩辨妄》等書中輯出許多,並作〈鄭樵傳〉及〈鄭樵著述考〉。另有附錄4種,分別為:周孚《非詩辨妄》、《通志》中《詩說》、《六經奧論》選錄及歷代對於鄭樵詩說之評論。
《子略》
高似孫著
宋代
北平:樸社,19289月,辨偽叢刊之一。
《四庫提要》指出:「似孫能知亢倉子之僞。而於陰符經握奇經三略諸葛亮將苑十六策之類。乃皆以爲眞。則鑒別亦未爲甚確。」顯見高氏亦曾辨論諸子之偽,惟其辨偽成果,僅供參考之用。
《書疑》
王柏
宋代
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朱熹三傳弟子王柏作《書疑》,認為《大誥》、《洛誥》等篇皆不足信。
《詩疑》
王柏
宋代
北平:樸社,19303月,辨偽叢刊之一。
王柏《詩疑》辨及《詩》毛傳、鄭箋及衛宏的《詩序》,認為《詩經》中有三十二篇是“淫奔之詩”,主張將其刪掉,他還作
《習學記言序目》
葉適
宋代
北京:中華書局,197710月。
 
 
 
此部書是葉氏對經史子書評論和研究心得的記述。「初,先生輯錄經史百氏條目,名《習學記言》,未有論述,自金陵歸,間研玩群書,更十六寒暑,乃成序目五十卷」。全書共分經14卷,諸子7卷,史25卷,宋文鑒4卷,共50卷。葉氏對先秦以來的各種學派和學說,進行了廣泛的評論。如懷疑子思不當獨聞孔子中庸之道,而不傳給顏淵、閔子騫;如是子思自作,因內容與孔子思想不合,恐非其所傳。
《周易爻變義蘊》
陳應潤
元代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陳應潤認為先天四圖雜以《參同契》爐火之說,此已頗接近事實。他的這種觀念,至清初始為黃宗炎、毛奇齡等人大加發揚。
《書纂言》
吳澄
元代
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吳澄受趙孟頫的影響,摒棄古文,專解釋今文。書前先列今古文篇目,於古文篇目下提出他的質疑,《提要》以為「專釋今文,則自澄此書始」,頗肯定此書價值。
《讀書管見》
王充耘
元代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讀書管見》書中疑古文的話不少,如〈禹謨古文之辨〉,乃王充耘認為〈大禹謨〉一篇,混合典、誓之體為一,體例不純,必為漢儒附會之書,不可信。
《青巖叢錄》
王禕
明代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
 
 
 
王禕在書中討論了今、古文尚書的傳授源流,在論及《古文尚書》真偽時,王氏以為「今文多艱澀」,「古文反平易」,而孔《傳》則「魏、晉間人假託安國」之名而作。
《疑辨録》三卷
[]周洪謨撰
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書)(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據明嘉靖刻本影印)
《疑辨錄》是周洪謨擔任國子監祭酒時,「日與諸生講說經義」,諸生記錄下來的講授內容,後來由他整理成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先儒訓釋有害經旨者二十四條」;中卷「先儒訓釋有誤經旨者五十五條」、「先儒訓釋與經旨不協者二十五條」;下卷「發明先儒言外之意百又九條」。此書是周洪謨研治儒經的代表之作。
《少室山房筆叢.四部正訛》
胡應麟
明代
臺北:商務印書館,19356月。
 
 
 
《四部正訛》,最能代表胡應麟在古文獻學理論方面的成就,該書「顯然已使辨偽擺脫了零散的、繁瑣考證的舊窠,向理論化的方向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奠定了辨偽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雛形」(參考:曾貽芬、崔文印,〈胡應麟與古籍辨偽〉,《中國歷史文獻學史述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頁473。)
 
 
 
明代胡應麟撰寫的《四部正訛》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考辨專著。內容大致包括:(1)考辨的重要性;(2)偽書的種類及由來;(3)辨偽的方法及工具。並且考辨了七十多種古籍的真偽,可稱首尾完備、條理清楚、體大思精的專著。
《諸子辨》
宋濂
明代
臺北:商務印書館,19356月。
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指出:「(《諸子辨》是)一部具有辨偽性質的著作」(頁198
孫欽善〈古書辨偽學概述〉指出:「(《諸子辨》)辨諸子書而言,還是辨偽學史上的第一部」(頁246
《諸子辨》引用許多宋人的辨偽成果,同時還另有發明和駁正 ,該書考辨了從先秦到宋代約44 種子書的真偽。其書雖多採用唐宋學者如柳宗元、朱熹、高似孫、晁公武等舊說,但往往在舊說的基礎上,有所發揮、補充或駁正。
林慶彰教授曾指出「明初的宋濂著的《諸子辨》,辨子部偽書數十種,惟宋氏之書皆以議論為主,未詳舉證據以辨之。」,雖然《諸子辨》未必全在於考辨古籍之真偽,但它是中國第一部辨偽群書的專書。
《尚書考異》
梅鷟
明代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梅鷟著《尚書考異》和《尚書譜》,對孔安國的《書序》、偽《古文尚書》及孔傳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翔實的考辨。梅鷟著《尚書考異》和《尚書譜》,對孔安國的《書序》、偽《古文尚書》及孔傳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翔實的考辨。
《重校古周禮》
陳仁錫
明代
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
陳仁錫以為《周禮》有四處疑點,並受宋人俞庭樁的影響,認為《周禮》有戰國人竄入,或漢人之偽官偽句,而將各官之編制加以調整。
《九經考異》
周應賓
明代
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
 
 
 
周應賓是最先對《魯詩世學》、《詩說》提出質疑的學者。雖然尚未論及《詩傳》,但已可知他並未把《詩說》認為同出於豐坊。
《思問初篇》
陳元齡
明代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5月,
此書中有《詩說》、《詩傳》兩條,辨證二書之偽頗為詳盡,並以為《詩說》出於近時(萬曆年間)。又認為作偽者不詳考《魯詩》興廢,並詳引《魯詩》遺說,否則《詩說》之真偽,更難考辨。
《尚書辨解》
郝敬
明代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湖北叢書》本。
 
 
 
該書將《今文尚書》二十八篇與《古文尚書》分開,前八卷注解《今文》二十八篇,後二卷錄孔安國〈序〉、〈尚書序〉和二十五篇之經文,並隨文加以辨證。書前有〈讀書〉三十條,閻若璩曾大加讚賞,並抄錄三十條中之二十二條,足見閻氏推崇的程度。
《崔東壁遺書》
[]崔東壁撰
收入《夏學叢書》(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9月,據亞東圖書館顧氏標點本影印)。
《崔東壁遺書》全文收錄了崔述的考信、詩文等二十餘種,由門人陳履和彙刻而成,內以《考信錄》三十二卷最令學者注目。崔述的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但由於無裨於科舉,因而淹沒了近百年。20世紀初,日本人將《考信録》加上標點排印出來,使崔述的學術思想,在日本産生重大影響。不久,學者胡適自海外歸來,倡導新文化運動,作長傳《科學的考古家崔述》。同時,還引起著名學者錢玄同、顧頡剛等的關注,將其著作重新編校出版。從此,崔述之學昌明於世 。
《疑偽外道目録》一卷
[]李翊灼撰
收入《敦煌石室經卷中未入藏經論著述目錄》(臺北:力行書局,1964)
 
 
 
李翊灼在從事敦煌目錄工作時,細心辨識出160 餘種後世沒有傳本的佛經及相關著述,編成《敦煌石室經卷中未入藏經論著述目錄》,並附《疑偽外道目録》一卷,可稱為敦煌學第一部研究目錄,開敦煌學目錄工作中考訂之先河。
《考信錄》、《考信翼錄》5 種、《古文尚書辨偽》2
崔述
清代
收入《崔東壁先生遺書十九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10月。
崔述(1740 - 1816)《考信錄》一書,分析偽說產生的原因和規律;考信和辨偽結合。崔述在《考信錄》一書中,對先秦典籍中史事立說的真偽進行了系統的考辨,基本總結了前人在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經驗,直接啟迪了中華民國時期“古史辨”學派疑古辨偽學術活動的開展。
《考信錄》包括《補上古考信錄》、《唐虞考信錄》、《夏考信錄》、《京考信錄》、《商考信錄》、《豐鎬考信錄》、《洙泗考信錄》及《豐鎬別錄》等十餘種。
《古今偽書考》、《九經通論》
清姚際恒
清代
臺北:商務印書館,19356月。
 
 
 
姚際恒《九經通論》《古今偽書考》分經、史、子91種 ,辨偽略為簡單,而且多採前人舊說,是一部著名的辨偽著作。《古今偽書考》只是姚氏的不經意之作,精采無多。姚際恒是清初最勇於疑古的學者之一。顧頡剛於民國九年之間,由研究偽書進而研究偽史,與胡適商討標點姚際恆《古今偽書考》。
《群書疑辨》
萬斯同
清代
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十二卷,內容多述及古籍辨偽之語。萬斯同的《群書疑辨》對《易傳》、《周禮》、《儀禮》、《左傳》等均提出疑問。萬斯同的《群書疑辨》對《易傳》、《周禮》、《儀禮》、《左傳》等均提出疑問。
《經義考》
朱彝尊
清代
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6月。
 
 
 
《經義考》的纂輯,往往涉及辨偽的內容,無論是竹垞的案語,或係敘錄的輯錄,皆能提供讀者辨偽的準據。張心澂在纂輯《偽書通考》之時,即大量取自《經義考》的內容,以為判斷偽籍的依據,故二書之間,實有其明顯的承繼關係。
 
 
 
《偽書通考》在編纂之時,曾大量參考《經義考》的資料,纂輯成編。若細分二書的內容,則相同著錄的典籍,即多達八十七部,合計收錄三百八十七項次的偽書敘錄,顯示張心澂在輯錄《偽書通考》之時,確曾取自竹垞之書。
《文史通義》
章學誠
清代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章學誠認為六經是古代實際政治社會發展的記錄,並不是「載道之書」,這種見解根本上推翻了「守六經以言道」的傳統觀點,給之後的國故整理與疑古風氣提供了理論基礎。「六經皆史」同時還指出,單純的編纂和考證不算是史學,史學得有個人見解才成,所以在史學上便提出編修通史。全書分〈內篇〉五卷、〈外篇〉三卷,內容廣泛,包括易教、書教、詩教、經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錢玄同認同崔述在辨偽方面有特到的見識,而且還將之與朱熹、顏元、章學誠並稱宋代以來的四大學者之一。
《尚書古文疏證》
閻若璩
清代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胡渭作《易圖明辨》,又撰《授書隨筆》而深刻影響了閻若璩對《古文尚書》的考辨。受黃宗羲啟發的胡渭作《易圖明辨》,又撰《授書隨筆》而深刻影響了閻若璩對《古文尚書》的考辨。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永瑢等撰
清代
北京:中華書局,199210月。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一書,「第六章 《四庫全書總目》與辨偽學」曾完整對於四庫館臣的辨偽學成果,進行完整的探討。
四庫館臣考辨的偽籍,多達五百八十四部之多,可見其內容涉及多方,而且辨偽方法十分全面,其研究成果,可謂清代辨偽學的重要撰著。
《左氏春秋考證》
劉逢祿
清代
北平:樸社,19337月,辨偽叢刊之一。
 
 
 
作者認為《左氏傳》的舊名是“左氏春秋”,《左氏傳》的體例與《國語》相似。批駁劉歆等偽造的《左氏傳》傳授系統,介紹自己考訂偽經的途徑。附錄:康有為的《漢書藝文志辨偽(春秋)》;崔適的《史記探源》(節錄);《春秋複始》(節錄)。
《古學考》
廖平
清代
香港:太平書局,1962年。
又稱《今古學考》。《古學考》中提出了“古學始於劉歆”說,認為《周禮》是劉歆本於《逸禮》而又摻入己見,揉合而成;間歆弟子復推其書以說《詩》、《書》、《孝經》、《論語》,至東漢馬融時,古學家遂自成一家。 廖氏又認為,劉歆等為了掩蓋自己作偽的痕跡,對《史記》、《漢書》、《後漢書》中有關古經的文字也作了篡改和增補。廖氏又認為,劉歆等為了掩蓋自己作偽的痕跡,對《史記》、《漢書》、《後漢書》中有關古經的文字也作了篡改和增補,此一作法,影響到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的撰述。
《新學偽經考》
康有為
清代
臺北:世界書局,20099月。
 
 
 
《新學偽經考》的成書,代表著康有為仍遵於清末公羊學派的「以復古為解放」的理念,希望找出儒教真意;但是不牽泥在傳注,而是以敢疑、辨偽為主。
《史記探源》
崔適
清代
北京:中華書局,19869月。
崔適依據康氏《新學偽經考》的某些觀點,著成《史記探源》,謂《史記》本屬今經學,由於劉歆竄亂,乃雜有古文說;他認為司馬遷時本無所謂《左傳》,劉歆破散《國語》並自造誕妄之辭與釋經之語編入《春秋》逐年之下,託之出自中秘書,命曰《春秋古文》,亦曰《春秋左氏傳》;又認為凡《史記》中出於《左傳》的內容皆為劉歆竄入。 總之,清及近代辨偽的主流是企圖把從戰國到三國的許多古籍的真偽和它們的著作年代考辨清楚。
《列子偽書考》
馬敘倫
民國
臺中市:文聽閣圖書,20105月。
 
 
 
馬敘倫先生在前人的基礎上,作《列子偽書考》,綜合各家之說,提出《列子》是偽書的二十條證據。雖然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其中謬誤甚多,但在當時卻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與影響。
《書序辨》
顧頡剛輯點
民國
北平:樸社,193310月,辨偽叢刊之一。
〈書序〉作者的問題,歷來眾說紛紜。顧頡剛根據「周公居攝稱王」的論述,質疑今本〈書序〉的成書時間;又質疑百篇《尚書》之說,與伏生《尚書》全經之說衝突。本書中,顧頡剛將朱熹、蔡沈、康有為與崔適四人的看法合論,以求能對此一問題加以分析釐清。
《唐人辨偽集語》
張西堂輯點
民國
北平:樸社,193511月,辨偽叢刊之一。
 
 
 
集輯唐人顏師古、劉知幾、司馬貞、啖助、權德輿、韓愈、柳宗元、皮日休等20人的辨偽著作計60餘則,並收關於《五經正義》及《隋書經籍志》的辨偽論著30則。
《古籍考辨叢刊》
顧頡剛主編
民國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月。
顧頡剛先生曾在20世紀30年代編輯《辨偽叢刊》,或整理專書,或記錄內容相類和時代相近的文字為一編, 50年代又改題為《古籍考辨叢刊》,195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了第一集,共十種,計有《唐人辨偽集語》、《朱熹辨偽書語》、《四部正訛》、《古今偽書考》、《詩疑》、《書序辨》、《左氏春秋考證》、《論語辨》、《子略(選錄)》、《諸子辨》。本書係由顧先生的高足王煦華先生主持修訂,以繁體橫排,再版重印。
《古今偽書考考釋》
金受申撰
民國
收入《久保文庫》(北平:中華印刷局刊本,1924)
 
 
 
金受申原名文佩,後改名為文霈,字澤生,一生留下的作品不少,有哲學類的,也有文學類的,還有醫學類的。1923年出版了《古今偽書考考釋》,開始用“受申”二字署名。
《古籍叢考》
金德建撰
民國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4月。
《先秦經籍考》
江俠庵編譯
民國
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3月。
 
 
 
《先秦經籍考》主要包括先秦經籍考提要、總論類、中國古史起源考、《周易》類、作易年代考、易疑、《尚書》類、《尚書》編次考內藤虎次郎、《禹貢》製作疇代考、唐鈔古本《尚害》釋文考、舜典十二字釋文答問、《毛蒔》類、《詩經》文王之什考、蕾鈔本《毛詩》殘卷跋、雨戴記類、雨《戴記》考、《曲禮》考、《禮逗》考、《禮逗》考、《曾子》考、《春秋三傅》類、《左傅》引經考證、《公羊》三科九旨說考、《春秋觳梁傅考》、《四書》類等等。
《先秦偽書辨正》
劉建國著
民國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7月。
劉建國教授的這部《先秦偽書辨正》站在反疑古的立場告訴你先秦49部偽書,原來不偽,都是可以信據的真書。這樣一部反疑古的總結性著作。
《偽書通考》
張心澂
民國
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12月。
 
 
 
本書是一部集大成的辨偽論著。它以書名為綱,將諸儒 辨偽該書之說列其下,引文均注明出處,編者案語則列於各說之末,考證內容相當豐富,也頗便查閱。初版時,全書收錄考辨之書1059種,50年代修訂再版,又增加45種,共1104種,是目前所見包羅最豐富,也是最完備的一部綜合性辨偽工具書。
《續偽書通考》
鄭良樹編
民國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6月。
鄭良樹《續偽書通考》是對張心澂《偽書通考》的補充與續編。該書對張氏失收的辨偽資料有所增補,但重點在於網羅二十世紀的偽書考辨成果,因此,對於我們瞭解疑古辨偽學的新發展極為有助。
《中國偽書綜考》
鄧瑞全、王冠英主編
民國
合肥:黃山書社,19987月出版。
 
 
 
這是關於中國偽書研究的一項最新學術成果,經過數年的工作終於面世,嘉惠學界,實在可喜可賀!洋洋八十餘萬言,考辨之書多達一千二百種,是目前為止考辨偽書較為全備之作。
《中國偽書大觀》
俞兆鵬主編
民國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10月。
收錄一八六部偽書,各撰有解題。全書共分三個部分,首先介紹「中國偽書概論」,包含偽書的來歷、種類與辨別的方法等;其次則為各部偽書之解題;第三部分則為「中國偽書簡明題識」。
《古書真偽及其年代》
梁啟超
民國
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
 
 
 
梁啟超的《古書真偽及其年代》, 是民國以來, 第一本有系統討論辨識古書真偽及年代考證的專著, 雖是演講的記錄, 但內容充實, 引人入勝, 集清代以前辨偽學方法大成, 在辨偽學史上, 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今偽書考補證》
黃雲眉
民國
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721月。
本書為金陵大學中國文化六研究所叢刊之一,係就姚際恆古今偽書考加以補證,編次仍依原書,先錄清人及近人辨偽之文,不足則以四庫提要繼之,又不足始以己意補之,其有與姚說參差者,別表附後,以便省覽,實集諸家證古今偽書之大成。
《論語辨》
趙貞信輯點. --
民國
北平:樸社,19351月,辨偽叢刊之一。
 
 
 
輯錄了崔述、柳宗元、袁牧、趙翼、康有為、崔適、梁啟超、錢穆、錢玄同等人考辨《論語》真偽的著述多篇並加標點。全書共3編:上編為:《論語餘說》、《論語源流考》和《論語篇章辨疑》;中編為:《唐虞考信錄》、《洙泗考信錄》、《洙泗考信餘錄》及《商考信錄》諸書中輯出者;其餘辨者所考為下編。
《文中子考信錄》
汪吟龍
民國
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年。
桐城汪吟龍,于文中子研究最為用功,有《文中子考信錄》,其書分人考和書考兩部分,收集材料最為廣博,他以堅實的文獻考證作基礎,得出了比較公允的結論。
《春秋穀梁傳傳授源流考: 兼論張西堂穀梁真偽考》
周何
民國
臺北:鼎文書局,20027月。
 
 
 
〈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史修定而成的一部經典,供後人對是非善惡的價值觀作參考,但因是口頭講評,因此發展方向會有差異,到漢代就有〈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傳世。〈公〉〈穀〉二家原同傳自子夏,因主張不同,一向鬥爭得非常厲害,至清代常州學派興起,〈公羊〉成為顯學;而〈穀梁〉幾成絕學、所以在振興固有文化之際,當對〈穀梁〉的傳授有正本清源的必要。又民初張西堂氏有〈穀梁真偽考〉之作,竭力詆毀〈穀梁〉,故本書不得不為之逐條辯解。
《偽書論》一卷
[]恭畏述
日本
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市:新文豐,1983年,據大正原版影印)
 
 
 
日人恭畏於寬永六年九月所作,列出13條佛經中可疑之處,其目的在於破邪顯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