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

作者

分類

卷頁

武經總要

曾公亮、丁度

四庫提要˙子部˙兵家類

卷九十九,頁八三八

四庫提要內容

【武經總要四十卷】 (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晁公武《讀書後志》稱:康定中,朝廷恐群帥昧古今之學,命公亮等採古兵法及本朝計謀方略。凡五年奏御,仁宗御製序文。其書分前、後二集。前集制度十五卷,邊防五卷,而十六卷、十八卷各分上下。後集故事十五卷,占候五卷。仁宗為守成令主,然武事非其所長。公亮等亦但襄贊太平,未嫻將略。所言陣法戰具,其制彌詳,其拘牽彌甚。大抵所謂檢譜角觝也。至於諸番形勢,皆出傳聞。所言道里山川,以今日考之,亦多刺謬。然前集備一朝之制度,後集具歷代之得失,亦有足資考證者。《讀書後志》別載王洙《武經聖略》十五卷,乃寶元中西邊用兵,詔洙編祖宗任將用兵邊防事為十二門,今已佚。南渡以後,又有《御前軍器集模》一書,今惟《造甲法》二卷,《造神臂弓法》一卷,尚載《永樂大典》中,其餘亦佚。宋一代朝廷修講武備之書,存者惟此編而已,固宜存與史志相參也。

讀書筆記

一、《武經總要》的卷數分合

  霖案:四庫館臣著錄「四十卷」本,實符合《宋志》著錄的卷數,蓋《宋史.藝文志》云:「曾公亮《武經總要》四十卷」(卷二○七,頁五二八三),然據「中國古籍全錄」述及《武經總要》版本之時,則謂:「《武經總要》于慶曆四年(1044年)經宋仁宗核定後首次刊行。南宋紹定四年(1231年)又曾重刻。但兩宋刊本今均不得見。現存較早的版本是明弘治、正德間(1488—1521年)據宋紹定本重刻本。此本遇宋帝、本朝字樣提行,廟諱痕跡仍有保留,可以看作是覆宋本。1959年中華書局曾將此本前集影印出版。明弘治十七年李贊刻本、明嘉靖刻本、明金陵書林唐富春刻本、明刻本、明萬曆三十六年莊重抄本等明刻明抄本都是善本。現存版本中惟以《四庫全書》本和 以此本為底本影印的《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本最劣,此本的重要問題是內有缺頁,妄事連綴;擅改原著中的北虜匈奴等文字;抄寫錯誤;插圖失真。」(http://guji.artx.cn/Article/18776.html),兩宋刊本既難以再見,而現存較早版本是明弘治、正德間據宋紹定本重刻本,只是此本卷數收錄《前集》二十二卷(合計應為四十三卷系統),與四庫館臣錄作「四十卷」本,應有不同。今存版本系統有二,即四十卷本、四十三卷本等二種系統,二種版本之別,在《前集》部分,應為「十六卷、十八卷各分上下。」,而四十三卷本,《前集》題作「二十二卷」,其多出二卷,應為「十六卷」、「十八卷」原分上下,其後將其各自釐析為二卷所致。其次,《後集》版本各自分為「二十一卷」及「二十卷」,其差異在於「占候」一分「五卷」(如四庫本),一分為「六卷」,其分卷差異在於「卷十九」、「卷二十」,一作「太乙定主客勝負陽局立成」,一作「太乙定主客勝負陰局立成」,二卷或應併為一卷,是以造成分卷互異的情形。

 

二、江蘇巡撫採進本的版本考探

  霖案:據「中國善本古籍聯合導航系統」得知,四庫底本為「明抄本」,現存於上海圖書館。

 

三、《武經總要》的作者訂補

  霖案:館臣謂此書為「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今查《宋史.藝文志》云:「曾公亮《武經總要》四十卷」(卷二○七,頁五二八三),惟《宋史.丁度傳》云:「度著《邇英聖覽》十卷、《龜鑑精義》三卷、《編年總錄》八卷,奉詔領諸儒集《武經總要》四十卷。」,顯然著錄標準頗有不同。又館臣既謂「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則除了「曾公亮」、「丁度」二人之外,尚有何人參與《武經總要》的撰寫工作,今查《武經總要》後集,後五卷為〈陰陽占候〉,該一部分,實為「司天監楊惟德奉命参考舊说撰成」,則楊惟德亦為撰者之一,而館臣以「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實漏略「楊惟德」之名,蓋其體例如此,惟加一「等」字,以示另有作者,今據《武經總要.序》之文,可知作者另有「楊惟德」,是以補入楊氏之名,可以確實反映其詳情。

 

四、《武經總要》之誤

霖案:館臣謂「所言道里山川,以今日考之,亦多刺謬。」,然而,四庫本《武經總要》實有若干改動之處,「中國古籍全錄」網站指出:「(《武經總要》)此本(指四庫本)的重要問题是内有缺頁,妄事連缀;擅改原著中的北虜匈奴等文字;抄寫錯誤;插圖失真。」(http://guji.artx.cn/Article/18776.html

,可見四庫本的疏漏之處。館臣所據之本,實據明代抄本而來,是否其中多有疏漏擅改之文,因而影響館臣的評斷,是以所謂「所言道里山川,以今日考之,亦多刺謬。」之論,是否合宜?恐有再探討之處。又中華書局點校《宋史》之時,即曾大量引用《武經總要》之文,以訂《宋史》之誤,其中即多能改《宋史》地名之誤,此一作法,顯與館臣所見不合。又館臣所謂「其拘牽彌甚。大抵所謂檢譜角觝也。至於諸番形勢,皆出傳聞。」,均係涉及《武經總書》之誤,諸如此類情況,實應再檢例證證之,並重新檢討此書之誤(例如:引書情況、編纂體例等等)。

 

五、宋代現存兵書舉隅

霖案:「宋一代朝廷修講武備之書,存者惟此編而已」,實則宋代兵書若干,如《素書》、《權書》、《美芹十論》、《守城錄》、《歷代兵制》、《宋本十一家注孫子》等書(見於中國兵書集成. 第6冊 ),又《翠微北征錄》、《虎鈐經》、《襄陽守城錄》、等書,率皆同於宋代,而所述內容,亦為兵書守備之事,是以館臣所謂「宋一代朝廷修講武備之書,存者惟此編而已」,蓋未能符合事實。

 

六、《武經總要》的內容

  霖案:《武經總要》的內容,包含軍事組織、軍事制度、用兵選將、步騎訓練、行軍宿營、古今陣法、戰略戰術、武器裝備的製造和使用、軍事地理、歷代用兵實例、陰陽星占等各個方面都有所論述,其中又以《前集》的學術價值較高。(參考資料來源:http://guji.artx.cn/Article/18776.html

 

七、《武經總要》的影響

  霖案:《武經總要》一書所開創的兵書編纂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如明代范景文所撰著的兵書稱為《正續武經總要》,趙本學、俞大猷所撰兵書稱為《續武經總要》,唐順之、茅元儀仿傚《武經總要》分別著成《武編》、《武備志》。(參見http://big5.ce.cn/gate/big5/cathay.ce.cn/pieces/200610/08/t20061008_8865275.shtml

讀書筆記

一、《武經總要》的卷數分合

  霖案:四庫館臣著錄「四十卷」本,實符合《宋志》著錄的卷數,蓋《宋史.藝文志》云:「曾公亮《武經總要》四十卷」(卷二○七,頁五二八三),然據「中國古籍全錄」述及《武經總要》版本之時,則謂:「《武經總要》于慶曆四年(1044年)經宋仁宗核定後首次刊行。南宋紹定四年(1231年)又曾重刻。但兩宋刊本今均不得見。現存較早的版本是明弘治、正德間(1488—1521年)據宋紹定本重刻本。此本遇宋帝、本朝字樣提行,廟諱痕跡仍有保留,可以看作是覆宋本。1959年中華書局曾將此本前集影印出版。明弘治十七年李贊刻本、明嘉靖刻本、明金陵書林唐富春刻本、明刻本、明萬曆三十六年莊重抄本等明刻明抄本都是善本。現存版本中惟以《四庫全書》本和 以此本為底本影印的《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本最劣,此本的重要問題是內有缺頁,妄事連綴;擅改原著中的北虜匈奴等文字;抄寫錯誤;插圖失真。」(http://guji.artx.cn/Article/18776.html),兩宋刊本既難以再見,而現存較早版本是明弘治、正德間據宋紹定本重刻本,只是此本卷數收錄《前集》二十二卷(合計應為四十三卷系統),與四庫館臣錄作「四十卷」本,應有不同。今存版本系統有二,即四十卷本、四十三卷本等二種系統,二種版本之別,在《前集》部分,應為「十六卷、十八卷各分上下。」,而四十三卷本,《前集》題作「二十二卷」,其多出二卷,應為「十六卷」、「十八卷」原分上下,其後將其各自釐析為二卷所致。其次,《後集》版本各自分為「二十一卷」及「二十卷」,其差異在於「占候」一分「五卷」(如四庫本),一分為「六卷」,其分卷差異在於「卷十九」、「卷二十」,一作「太乙定主客勝負陽局立成」,一作「太乙定主客勝負陰局立成」,二卷或應併為一卷,是以造成分卷互異的情形。

 

二、江蘇巡撫採進本的版本考探

  霖案:據「中國善本古籍聯合導航系統」得知,四庫底本為「明抄本」,現存於上海圖書館。

 

三、《武經總要》的作者訂補

  霖案:館臣謂此書為「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今查《宋史.藝文志》云:「曾公亮《武經總要》四十卷」(卷二○七,頁五二八三),惟《宋史.丁度傳》云:「度著《邇英聖覽》十卷、《龜鑑精義》三卷、《編年總錄》八卷,奉詔領諸儒集《武經總要》四十卷。」,顯然著錄標準頗有不同。又館臣既謂「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則除了「曾公亮」、「丁度」二人之外,尚有何人參與《武經總要》的撰寫工作,今查《武經總要》後集,後五卷為〈陰陽占候〉,該一部分,實為「司天監楊惟德奉命参考舊说撰成」,則楊惟德亦為撰者之一,而館臣以「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實漏略「楊惟德」之名,蓋其體例如此,惟加一「等」字,以示另有作者,今據《武經總要.序》之文,可知作者另有「楊惟德」,是以補入楊氏之名,可以確實反映其詳情。

 

四、《武經總要》之誤

霖案:館臣謂「所言道里山川,以今日考之,亦多刺謬。」,然而,四庫本《武經總要》實有若干改動之處,「中國古籍全錄」網站指出:「(《武經總要》)此本(指四庫本)的重要問题是内有缺頁,妄事連缀;擅改原著中的北虜匈奴等文字;抄寫錯誤;插圖失真。」(http://guji.artx.cn/Article/18776.html

,可見四庫本的疏漏之處。館臣所據之本,實據明代抄本而來,是否其中多有疏漏擅改之文,因而影響館臣的評斷,是以所謂「所言道里山川,以今日考之,亦多刺謬。」之論,是否合宜?恐有再探討之處。又中華書局點校《宋史》之時,即曾大量引用《武經總要》之文,以訂《宋史》之誤,其中即多能改《宋史》地名之誤,此一作法,顯與館臣所見不合。又館臣所謂「其拘牽彌甚。大抵所謂檢譜角觝也。至於諸番形勢,皆出傳聞。」,均係涉及《武經總書》之誤,諸如此類情況,實應再檢例證證之,並重新檢討此書之誤(例如:引書情況、編纂體例等等)。

 

五、宋代現存兵書舉隅

霖案:「宋一代朝廷修講武備之書,存者惟此編而已」,實則宋代兵書若干,如《素書》、《權書》、《美芹十論》、《守城錄》、《歷代兵制》、《宋本十一家注孫子》等書(見於中國兵書集成. 第6冊 ),又《翠微北征錄》、《虎鈐經》、《襄陽守城錄》、等書,率皆同於宋代,而所述內容,亦為兵書守備之事,是以館臣所謂「宋一代朝廷修講武備之書,存者惟此編而已」,蓋未能符合事實。

 

六、《武經總要》的內容

  霖案:《武經總要》的內容,包含軍事組織、軍事制度、用兵選將、步騎訓練、行軍宿營、古今陣法、戰略戰術、武器裝備的製造和使用、軍事地理、歷代用兵實例、陰陽星占等各個方面都有所論述,其中又以《前集》的學術價值較高。(參考資料來源:http://guji.artx.cn/Article/18776.html

 

七、《武經總要》的影響

  霖案:《武經總要》一書所開創的兵書編纂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如明代范景文所撰著的兵書稱為《正續武經總要》,趙本學、俞大猷所撰兵書稱為《續武經總要》,唐順之、茅元儀仿傚《武經總要》分別著成《武編》、《武備志》。(參見http://big5.ce.cn/gate/big5/cathay.ce.cn/pieces/200610/08/t20061008_8865275.shtml

arrow
arrow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