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關於四庫館臣對於曾慥《類說》的解題,有著如下幾點觀察:

一、《類說》的取材問題

霖案:館臣謂:「取自漢以來百家小說,採掇事實,編纂成書。」,蓋僅以「百家小說」論之,未能明確言及種類,惟館臣於《紺珠集》條下解題明言《類說》引書「二百六十一種」,其後洪湛侯《文獻學》頁二二三至頁二一四採之,惟此類引書種類為何?各類圖書數量為何?佚書為何?均可值得探索的價值。今據相關資料論及《類說》取材者,有著如下幾點不同看法:

(一)、250種

    明刊本《類說》六十卷:「所輯書凡二百五十種。」[1]

(二)、251種

    明天啟六年新野縣刊馬之騏校本,前載總目,列書二百五十一種。

(三)、252種

     1、卿希泰《中國道教》:「曾慥又從二百五十二種筆記小說中,輯錄……,編為《類說》五十卷。」[2]

    2、道教學術資訊網站:「摘錄漢代以來筆記小說二百五十二種,編為《類說》六十卷。」[3]

(四)、255種

    秦川先生:「甯稼雨先生的《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作二百六十一種,未詳何據,考原書僅得二百五十五種。」[4]

 (五)、259種

      〈傳錄宋麻沙本《類說》跋〉:「每卷有目,連屬篇目,采書二百五十九種,《拾遺類總》所采四十餘種不與焉。」[5]

(六)、250餘種

      文宣:「《類說》為南宋曾慥所編,凡六十卷,……共計二百五十餘種。」

(七)、261種

      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紺珠集》:「《類說》引書至二百六十一種,而此書祇一百三十七種,視慥書僅得其半。」[6]

      2、《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類說》六十卷,宋曾慥編。摘錄古書二百六十一種,分前、後二集。」[7]

      3、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云舊鈔本《重校類說》五十卷:「凡纂錄說部,自《穆天子傳》至《酒譜》,二百六十一種……猶存寶慶本之舊。」[8]

    (八)、267種

    昌彼得先生考明嘉靖間抄本:「前冠五十卷總目,列書二百六十七種,每書下註撰者姓名。」[9]

 (九)、260餘種

     1、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稱:「《類說》五十卷,太府卿溫陵曾慥端伯撰。所編傳記小說,古今凡二百六十餘種。」[10]

     2、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引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之說。

二、《類說》的流通情形

館臣取用之本為「六十卷本」,又其文後云:「其二十五卷以前為前集,二十六卷以後為後集。其或摘錄稍繁,卷帙太矩者,則又分析子卷,以便檢閱。書初出時,麻沙書坊嘗有刊本。後其板亡佚。寶慶丙戌,葉時為建安守,為重鋟置於郡齋,今亦不可復見。」,則多涉及相關版本的流通情形,今據《中國版本題記索引》,得知宋代以來的版本,即有六十卷、五十卷本的分別,其版本流傳情況如下:

第一,類說五十卷  宋曾慥編

     宋刊本  《直齋書錄解題》.十一.17

     秦酉巖影宋寶慶本  《儀顧堂題跋》.續。十.16  《宋元本書目行格表》.上.44

     傳録宋麻沙本  《儀顧堂題跋》.續.十一.17

     元抄配明抄本  《郋園讀書志》.六.31

     明祁承抄本  《文祿堂訪書記》.三.31

     舊抄本  《皕宋樓藏書志》.五十八.20  《愛日精廬藏書志》.二十五.《振綺堂書錄》.子.小說家.《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十六.25  《持靜齋藏書紀要》.下.22

第二,類說六十卷  宋曾慥編

     宋刊本  《百宋一書錄》.34  《郡齋讀書志》.三下.238  《愛日精廬藏書志》.二十五.《宋元本書目行格表》.上.41  《中國版刻圖錄》.圖版188、目録39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十六.24  《鐵琴銅劍樓宋元本書影識語》.三.4

     明刊本  《涵芬樓燼餘書錄》.子.56

     明天啟岳鍾秀刊本  《藝風藏書記》.五.12

     刊本  《浙江採集遺書總錄》.庚.54

     明抄本  《皕宋樓藏書志》.五十八.19

     舊抄本  《持靜齋書目》.三.58

     傳抄舊本  《藝風藏書記》.五.12

根據上述所論版本,我們又有如下觀察:

  第一,自宋代之時,即流通二種版本,然《郡齋讀書志》完成時間早於《直齋書錄解題》,則六十卷本的流通時間,顯然要早於五十卷本,且《郡齋讀書志》的成書時間,約與曾慥《類說.序》相當,是以其書既錄作「六十卷」,則何以《類說.序》又云成書僅為「五十卷」,此其可疑者也,或許《類說.序》的內容有所改動,又或可以查考其他流通的「六十卷」之本,看看是否錄有曾慥序文,則比對相關字句,或許有更清楚的認識。

  第二,館臣謂「書初出時,麻沙書坊嘗有刊本。後其板亡佚。寶慶丙戌,葉時為建安守,為重鋟置於郡齋,今亦不可復見。」,然「其板亡佚」,未必等同於其書亡佚,蓋從《儀顧堂題跋》所錄有「秦酉巖影宋寶慶本」、「傳録宋麻沙本」二種版本,俱為五十卷本,則館臣撰寫提要之時,二種傳本世間猶能見之,則館臣謂寶慶本,「今亦不可復見」,顯然均為誤解,而有待重新考訂者也。

 

第三、有關《類說》體例問題

  霖案:館臣謂:「其書體例略仿馬總《意林》,每一書各刪削原文,而取其奇麗之語,仍存原目於條首。但總所取者甚簡,此所取者差寬,為稍不同耳。」,今考昌彼得先生於《說郛考》指出《說郛》與《類說》體例有所乖隔,其異有二,茲列之於下﹕

《類說》於每書僅錄書名及撰者(按此據鐵琴銅劍樓殘宋本及今傳之舊抄本,明天啟刻本則刪去撰去撰者),而《說郛》於原書之卷帙,撰者之字號﹑爵里並錄之,此其一。《類說》於書每條但撮大要,故所錄不盡同於原文﹔《說郛》則悉據原文節錄,此其二。([11])

昌氏以為《說郛》的編輯體例,大抵與《類說》互異,而近同於馬總《意林》,所差近者,係「所錄多筆記雜說之書,與《類說》近似耳。」([12])既然如此,則《說郛》與《類說》互異,且近同於《意林》,則《類說》與《意林》在編纂體例方面,當有較大的差異,惟所錄內容相近。

 

四、《類說》的學術價值

(一)「取自漢以來百家小說,採掇事實,編纂成書」,是書收錄二百六十一部典籍,其中多為輯佚學家所取用,是以是書多輯佚價值。又《類說》曾成為魯迅《古小說鉤沈》等小說輯佚的來源,又另有部份待輯書目,為前賢所未及輯錄者,可見是書深具輯佚價值。

(二)「慥又精於裁鑒,故所甄錄大都遺文僻典,可以裨助多聞。」,則是書對於後世字典、辭典(尤其是成語典的纂輯)的編纂,實有若干助益,也能藉以考察詞條出處等等。(參考http://cls.hs.yzu.edu.tw/orig/all_source.asp)又另參考「互動百科」網站

(三)「每書雖經節錄,其存於今者以原本相校,未嘗改竄一詞。」,則是書頗有校勘價值。又與今書傳本相較,則《類說》保存宋版小說的多數原貌,可見其書深具版本價值。

(四)「其書體例略仿馬總《意林》」,則其中編纂前有所承,且其成書之後,另有影響,是則可以觀察是書對於後世小說總集﹑子史類書的編纂,有著若干的影響。又據「編纂」方面來看,則曾慥的纂輯動機、方式(除摘引之外,是否有其他的引書方式)、意義等等,均有探索的價值。

綜合上述所論內容,可見《類說》價值所在。

 

五、延伸思考

(草擬研究大綱)

 

曾慥《類說》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預期成果

第二章  外圍背景及其介紹

    第一節  宋代小說總集編纂之風

    第二節  曾慥的生平介紹

    第三節  《類說》的版本考

      一﹑六十卷本

      二﹑五十卷本

第三章  《類說》的編輯體例及其引書研究

    第一節  《類說》編輯體例析論

    第二節  《類說》引書考證析論

      一﹑引書的種類

      二﹑引書的方式

      三﹑引書的價值

第四章  《類說》的內容析論

    第一節  《類說》的內容

  一《類說》所涵攝的政治概況析論

 第二節 《類說》所涵攝的社會概況析論

 第三節 《類說》所涵攝的文學概況析論

第五章  《類說》的價值及其檢討

    第一節  《類說》的價值

      一﹑《類說》在輯佚學上的貢獻

      二﹑《類說》在校勘學上的貢獻

      三﹑《類說》在版本學上的貢獻

      四﹑《類說》在編輯學上的貢獻

    第二節  《類說》的檢討

    一、編纂體例的檢討

(一)編纂體例未能合流

(二)小說概念未能一致

二、編纂內容的檢討

(一)片面反映出古小說內容

(二)摹擬承襲出古小說風格

(三)片斷呈現出時代的背景

第六章 《類說》對於後世學術的影響

    第一節 小說佚書的輯佚來源

      一《古小說鉤沈》的輯錄來源

    第二節 小說總集的編纂依據

    第三節 子史類書的纂輯參考

第七章  結論

 

 

[1]見張元濟:《涵芬樓燼餘書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6),子部,頁56

[2]見卿希泰編:《中國道教‧人物傳略‧曾慥》(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4),頁325

[3] 見不著撰人:網路論文,出自「道教學術資訊網站」,網址為http://www.ctcwri.idv.tw/CTCWRI-D2/D2-12%E5%8D%81%E4%BA%8C%E5%8A%83/12102/03.htm

[4]秦川:〈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總集的興衰及其原因初探〉,此篇為網路論文,網址為http://www.zggdxs.com/Article/xlhy/xszl/200901/1327_2.html,其注明出自《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8,但《上海師範大學學報》中並未有第8期,因此無法確認其紙本之出處。

[5]()陸心源:《儀顧堂續跋》(臺北:廣文書局,19683),卷10,頁453-454

[6]()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紺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0),卷123,子部33,雜家類7,頁661

[7]()紀昀等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臺北:世界書局,197511月,)13,子部雜家類,頁508

[8]()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9),卷16,子部雜家類,頁960-961

[9] 見昌彼得:〈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志──《類說》五十卷〉,《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1卷2期,1967年10月,頁75。

[10]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11,小說家類,收錄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83冊,頁134

[11] 昌彼得《說郛考》上篇〈源流考〉,頁九。(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一九七九年十二月,【506】)

[12] 昌彼得《說郛考》上篇〈源流考〉,頁九。(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一九七九年十二月,【506】)

arrow
arrow

    楊果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